公益牛城·日行一善 “微光力量”系列報道②
他們用志愿行動繪就牛城溫暖底色
“愛出愛返”“筤生樂學”黨員服務隊……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英文/圖
“愛出愛返”公益項目,幫助困難家庭建立自我“造血”能力;“筤生樂學”公益托管幫護項目,為居民解決孩子托管看護等難題;建起黨員服務隊,為用電客戶提供更優質服務……
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組織開展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其中,本市國家電網河北電力(邢臺)共產黨員服務隊、市義工協會啟民義工“愛出愛返”公益項目、信都區達活泉街道信達社區入圍。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項目相關負責人的動人故事,感受他們的光與熱。
王建杰:“愛出愛返”助力困難家庭增收
王建杰(左)
“春天來了,我們準備一些種子和秧苗,過幾天就為‘愛出愛返’公益項目的困難家庭送過去。”2月22日一大早,市義工協會啟民義工“愛出愛返”公益項目負責人王建杰和伙伴們就來到郭守敬南路某種子公司,為本季度“愛出愛返”公益項目提前訂購價格優惠,質量優質的物資。
2012年,王建杰成了啟民義工志愿者。在參加公益活動時,認識了愛人小梅,他們一起參加公益活動。婚后,王建杰讓孩子也成了志愿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通過努力,讓愛心接力傳遞。”王建杰說,“愛出愛返”公益項目因地制宜,根據困難家庭需求,制定幫扶計劃,讓每一位受助者都擁有自我造血能力,徹底擺脫困難。
2017年,王建杰和市義工協會啟民義工志愿者們一起開展“愛出愛返”之“紅心紅薯苗”公益活動,幫助信都區龍泉寺鄉張家峪村低保戶張廣鵬。該項目采用ab、ac模式,前期通過眾籌的方法,組織愛心人為張廣鵬捐贈5畝紅薯苗。在紅薯成熟后,除張廣鵬獲得基本收成外,王建杰和志愿者將一定比例的紅薯饋贈給愛心人,讓愛心人士獲得返愛。
至今,“愛出愛返”公益項目已舉辦三期。第一期,為信都區龍泉寺鄉張家峪村張廣鵬父子提供愛心紅薯苗5畝,增收1.3萬余元;第二期,為張家峪村民17戶提供紅薯苗30畝,增收6.5萬元;第三期,分別在龍泉寺鄉張家峪村、信都區李村鎮冀家村鄉冀家村提供紅薯苗39畝,村民增收10萬余元。
“能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王建杰說,今后,“愛出愛返”公益項目將會多元化,并會開展種植蔬菜、瓜果等活動,他希望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解決困難家庭種植、銷路等問題,幫助更多困難家庭增收。
馬碩:公益托管幫護撐起青少年多彩假期
馬碩
“這是我們新建的活動室,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基礎托管、安全教育等公益服務。”2月22日下午,在信都區達活泉街道辦事處信達社區,市益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信都區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馬碩正在向轄區居民介紹場地情況和服務項目。
馬碩是一名90后,出生教育世家,姥爺、母親都是當地頗有名望的鄉村教師。2007年,馬碩報名參軍入伍,成為武警北京總隊某支隊一名軍人。在部隊一次聽取各類先進事跡報告會中,馬碩萌起熱心公益,參與志愿服務的心。
2012年退伍后,馬碩順利成為一名志愿者。今年寒假期間,依托達活泉街道社工站現有陣地,馬碩和志愿者們一起組織開展邢臺籍返鄉大學生“筤生樂學”公益托管幫護項目,為轄區雙職工子女、隔代撫養子女、快遞小哥子女以及家庭生活困難的青少年,提供涵蓋線上線下基礎托管、暖心助學、安全教育等公益服務。
目前,該公益托管幫護項目共設有紅色教育篇、北京冬奧篇、傳統文化篇等10個版塊,活動輪番“上陣”,讓孩子們的托管時光充滿樂趣。至今,共開展17個工作日,志愿者們每天提供不少于6.5小時的托管服務,約300余人次青少年受益。同時,立足2022年北京冬奧會接續傳承,馬碩和項目部負責人崔燕坤一起組織大學生和小朋友們編排出情景短劇《一起向未來》,演出后取得不少“粉絲”的肯定。
“今后,我們會在本市5-10個社區搭建項目陣地,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多樣化、多元化托管幫護公益服務。”馬碩說,公益比你想象中有趣,有你參與才是最好的公益,希望更多的愛心人士和返鄉大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
趙慶祥: 黨員服務隊創新服務為用戶
趙慶祥(右二)
2月21日,國家電網河北電力(邢臺)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業生產用電線路及設備開展巡視檢查,提前消除安全隱患。
國家電網河北電力(邢臺)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于2012年,本著“為群眾排憂解難、為黨旗增光添彩”的誓言,做好電力先行官,為黨員和群眾架起“連心橋”。該黨員服務隊長是河北邢臺供電公司橋東供配電中心供電搶修一班班長趙慶祥。
趙慶祥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位退役軍人。在部隊期間,趙慶祥就好鉆研、愛琢磨,曾參與了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保電任務。轉業至搶修崗位后,他更是一門心思鉆研如何提高搶修速度,確保供電安全。針對城市配網客戶多、居住集中等特點,趙慶祥提出配網“網格化”搶修策略,使搶修平均時長從40分鐘縮短到15分鐘。他研發的低壓查接地法,使低壓查接地時間由過去三四個小時縮短至50多分鐘,大幅降低停電時間。在本市首條純電纜入地項目實施過程,出現了電纜入地進入環網柜后難以區別相序難題。為破解此難題,他曾泡在工地上20多天,最后從自行車輻條上找到靈感,研制出了無線核相儀,成為城市網格化供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器。
扎根搶修一線20多年,趙慶祥先后參與搶修排險4萬余次,主導20余項成果發明,幫扶孤寡老人100余人,被群眾稱為“活雷鋒”。
目前,趙慶祥正和黨員服務隊的隊員們琢磨如何遙控操作10千伏開閉所高壓斷路器,以消除人工操作時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他們已成功將配網一次接線圖、故障搶修APP、故障指示器定位信息等融合到一個智能管控平臺,從而實現配網搶修可視化,極大提升搶修效率。
“服務沒有最好,創新就能更好。我們通過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讓‘共產黨員服務隊’旗幟高高飄揚。”趙慶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