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一個個水泡從河北省邢臺市經濟開發區武家莊村村北的地下鉆出來,汩汩噴涌,叮咚作響,匯聚成300畝波光粼粼的天然湖泊。
“這個泉眼是狗頭泉眾多泉眼中的一個,本來已經干涸了很久。今年年初開始,泉眼出水量越來越大,多的時候冒出地面得有1尺高。”9月26日,望著時隔30多年再次復涌的古老泉眼,70歲的武家莊村村民宋升達又回憶起往昔。
狗頭泉汩汩噴涌,匯聚成300畝波光粼粼的天然湖泊。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喬婭 攝
邢臺曾號稱“北方泉城”,古人稱為“井方之地”(意為“有水的地方”)。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這片水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諸如狗頭泉、野狐泉、達活泉、珍珠泉、噴玉泉、黑龍潭等有名有姓的名泉達上百個,沒有名號的小泉眼多如牛毛,因此邢臺又稱“百泉”。
那時,清泉匯聚成一條條河流,繁衍出富庶的魚米之鄉,養育著十里八鄉的百姓,邢臺東部就曾以出產優質大米和蘆葦蜚聲于華北和西北地區。“在別的區域缺衣少食時,我們靠著種植水稻年年豐收。那時隨便在地里挖個坑就能見水,根本不愁澆地。”宋升達說,除此之外,村民家家戶戶都會編葦席,拿去換錢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然而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邢臺的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成為華北地下水大漏斗區,各泉坑相繼斷流。到1986年左右,狗頭泉也徹底干涸,僅剩下一個深坑,坑底那小小一洼濁水,讓人不由扼腕嘆息。伴隨著“百泉”斷流,曾經靠水吃水的百姓沒有了收入來源,越來越多人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為了重現百泉風貌,從2014年開始,邢臺市采取強有力措施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和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打出一套“節引調、補蓄管”的組合拳,先后建成1232家節水型單位和小區,關停各類取水井29018眼,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220萬畝。特別是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貫通邢臺后,七里河、白馬河、李陽河、泜河、午河等大中小河流水源得到了充分涵養,地下水位持續回升。
邢臺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與節約用水科科長孫自魁到百泉湖查看水位上漲情況。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賀宏偉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8月,邢臺市水務局陸續收到了狗頭泉、黑龍潭等泉眼復涌的報告。該局水政水資源與節約用水科科長孫自魁聽到消息后非常激動,趕忙放下手頭的工作,跑到幾個泉邊放了測量水位的儀器。“過幾天再去查看,水位上漲,測量儀器都被淹沒啦。”
百泉復涌,帶給邢臺人民的不僅是“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勝景,也激活了人們對這座泉城的記憶。“如今,狗頭泉一帶出現了白鷺、蒼鷺、水鴨子等很多野生鳥類,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回來啦!”說起如今的新變化,市民王瑞輝喜笑顏開。
隨著邢臺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狗頭泉一帶出現了白鷺等野生鳥類。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喬婭 攝
眼下,武家莊村正借著泉水復涌的東風開展招商引資,推動狗頭泉公園建設。宋升達說,大伙期待家門口的好生態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生活更舒心、更便利。
一泓泓澄澈的泉水,是生態之變的無聲證明。百泉復涌已經成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一個標志性成果。在孫自魁看來,“水是一座城市的靈氣,有了水,我們邢臺就更有生機、更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