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活動套路多,線上線下不同價
在外賣平臺上訂購一道菜,竟比實體店高出10元左右
近年來,“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憑借其便捷性,已經成為年輕人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同一商家的同一種商品,在外賣平臺上的價格貴于自身線下實體店的價格,似乎已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哲 文/圖
同類商品線下便宜線上貴
3月13日至15日,記者在萬達廣場四層走訪時發現,一些商家的商品只要放上外賣平臺,就會比實體店內的價格有明顯增長。
一家拌飯店內,金槍魚沙拉拌飯的堂食價格為每份23元,而在美團APP上的外賣價格是27元每份;招牌石鍋拌飯的堂食價格為每份22元,在美團APP上的外賣價格是每份26元;烤牛肉拌飯的堂食價格為每份26元,而在美團App上的外賣價格是30元每份。雖然外賣都注明了包括餐盒費用,但仍比堂食貴至少2-3元。
另一家煎餅店內,培根雙蛋煎餅的堂食價格為14元,在美團App上的外賣價格是16元;香辣米線的堂食價格為14元,在美團App上的外賣價格是17元。
“很多店都這樣。”市民張小姐說,自己常在外賣平臺上訂餐,平臺不時派發優惠券,自己買起來感覺很實惠。“然而有次去店里消費,無意間發現常在外賣平臺上訂購的一道菜,竟然比實體店價格高出10元左右,當時就覺得被‘薅羊毛’了。”
平臺抽成或是商家提價主因
走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外賣平臺收取的費用或是商家在線上提價的主因。
“大概每單要按金額收取15%-18%的服務費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負責人告訴記者,外賣平臺抽成不菲,商家想要維持當前的利潤水平,自然要把線上的價格抬高一些。
“在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上銷售,就是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營業額。”有商家表示,當前生活節奏加快,同時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傾向于在線上平臺訂餐,單憑一家商家,根本不具備與大型網絡外賣平臺議價的能力。
記者查閱互聯網資料顯示,2020年初,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廣東省餐飲協會曾針對美團App發布聲明,認為抽成比例過高,要求降低平臺抽成比例。
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使用過程中應保持理性
除了同樣的商品在線上提價,為了確保在網絡外賣平臺上的銷售利潤,有些餐飲商家還開發出了一些新“招式”:簡單換換菜式后提價,比如線下的醋溜土豆絲是每份8元,線上的酸辣土豆絲就變成了10元每份;或者網上的價格與實體店內相同,但是分量卻少了些。
表現形式雖不同,但為這些行業“潛規則”買單的,最終都是消費者。
“網絡平臺為吸引用戶,經常會階段性地‘燒錢’派發紅包、優惠券。”對互聯網發展頗有關注的馬先生說,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后,網絡平臺在議價當中擁有了決定性的話語權,同時又可以通過大數據手段分析用戶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實際上更進一步“綁定”了用戶。“消費者們在網絡平臺的使用過程中應該保持理性,或會逐漸改變當前的一些‘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