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活水”
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7803人
本報訊9月2日,在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市農業農村局就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情況進行發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把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作為農業轉型升級和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并納入了“三農”工作的重點加以推進。自2014年啟動培訓以來,全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升,重點以種養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培訓對象,累計爭取國家培育資金6615.5萬元,培育高素質農民17803人,其中以縣(市)人民政府名義認定新型職業農民4505名。
擇優安排國家、省產業技術體系等優秀專家資源入庫,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培養一批來自院校的接地氣的理論教師和創業導師,提升一批來自推廣隊伍的產業技術講師,發現一批管理干部成為政策宣講師,挖掘一批生產一線帶頭人成為實訓講師,加強與市內外先進地區的師資交流。2020年度全市授課師資160多名,累計入庫專家508名,涉及種植、畜牧、農機、農經、電子商務等領域。
建立“一主多元”的培訓體系。按照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培訓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遴選辦法和條件,全市共確定各級農廣校、職教中心等20多家培訓基地;金沙河、綠嶺、富崗等41家實習實訓基地,涉及糧食、水果、蔬菜、雜糧等各產業。逐步形成了以農廣校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補充,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資源廣泛參與、統籌有序、相互銜接、共建共享、合作高效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創新培訓方式,采取“學校授課+基地實習”、“案例教學+模擬訓練”、“田間培訓+生產指導”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菜單式”、面對面交流的授課,極大提高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全面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做好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業項目建設、抓好農業生產等工作。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生產保供、農民增收,堅持“高效農業、生態農村、幸福農民”新發展理念,助力農業農村發展。(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侯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