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印發《實施方案》
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加快發展節水農業
本報訊(記者謝曉燕)日前,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圍繞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水位止降回升,以水定種、以水定產,以水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以黑龍港地區和山前平原區為重點,聚焦高耗水作物,著力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
實施方案提出,2021—2022年,在地下水超采區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9.8萬畝,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16萬畝,壓減地下水2388萬立方米。2023—2025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50.2萬畝,新增優質高效耐旱作物24萬畝,壓減地下水9012萬立方米。到“十四五”末,全市高效節水灌溉總規模達到310萬畝,在地下水超采區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全覆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8以上,形成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趕超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分類推進節水灌溉。在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植區,以規模經營主體、托管服務組織為依托,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省時省工、成本較低和適于機械化作業的淺埋滴灌,實現穩糧與節水雙贏。在蔬菜種植區,設施蔬菜重點實施節水保墑、節肥增產、減病降害的膜下滴灌;露地蔬菜重點實施省工省肥的滴灌、微噴灌,適度發展淋灌。在梨、桃、蘋果、葡萄等水果種植區,重點發展不易堵塞、施肥方便、適應性強、操作簡便的微噴灌和小管出流,適度發展膜下滴灌。在棉花、中藥材、花生、甘薯等其他耐旱作物種植區,針對不同作物特點,鼓勵實施膜下滴灌、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措施,通過保護性耕作、深松耕、土壤改良,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同時,積極爭取大中型灌區建設項目資金,開展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型、生態型灌區。
加快調整種植結構。在黑龍港地區,結合實施旱作雨養和季節性休耕,擴大苜蓿、高粱、谷子等優質高效耐旱作物種植。在山前平原區,糧食作物,大力推廣節水專用品種,穩定面積、減少用水、提升品質;蔬菜、水果,重點發展節水設施栽培,推廣高品質、省水特色品種及配套技術,種植面積穩定在7萬畝左右。在山區丘陵區,壓減蔬菜等高耗水作物,改種食用菌、中藥材等省水作物,提高綜合種植收益。全市在抓好種植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同步推進良種良法配套,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綜合運用工程、農藝和生物節水措施,集成推廣水肥一體、蓄水保墑、集雨補灌、限水栽培、測墑灌溉、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模式,開展節水技術應用示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堅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舉措,認真落實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政策,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聚焦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創新補貼方式,健全投入機制,為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提供重要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