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
干部進村入戶為鄉村振興育“苗”培“土”
新華社記者 王昆
深冬的冀南平原,天寒地凍。在河北省邢臺市任澤區駱莊鄉達二村村民達會洋家的小院里,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前不久,鄉干部董冰在走訪時了解到,達會洋想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但缺少資金。董冰第一時間聯系金融部門,為達會洋爭取到了5萬元的脫貧人口小額貸款,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
2022年,邢臺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扎實開展“訪萬家幫萬企解萬難”活動,萬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育“苗”培“土”,助力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2021年12月,邢臺市襄都區東石村村民張凱種植了10畝羊肚菌。襄都區農業科技服務隊在東石村走訪時發現,張凱的羊肚菌存在種植技術問題,與其他種植戶相比,羊肚菌菌絲生長較為緩慢。
于是,技術人員立即對大棚內的溫濕度進行測量,發現土壤水分較低,建議加大灌溉力度,定時通風,確保菌絲活性。“羊肚菌可以和雜草共生,雜草可以為羊肚菌遮蔭,日常可以不用鋤草。”聽了技術人員講的管理知識,張凱恍然大悟。
連日來,襄都區農業農村局結合“訪萬家幫萬企解萬難”活動,成立了由植保、農技、蔬菜、土肥、種植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5支農業科技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讓廣大農民掌握更多農業知識,實現科學種地,促進農作物高產豐收。
邢臺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高振防說,農戶增收沒有好路子,就到戶開“諸葛亮會”。技術不過關,就邀請農技專家到村指導。黨員干部們從“小”處著手,用心用情為群眾解決問題,將一粒粒增收的“金”種子撒在一片片沃土中。
隆冬時節,在邢臺市信都區西部山區城計頭鄉前溝近村的溫室大棚內,生菜、菠菜、韭菜等盆栽蔬菜綠意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忙著準備盆栽培養基的閆成林感慨道:“守著家門口就能掙工資,可真是想不到。”
59歲的閆成林是信都區城計頭鄉黨委副書記胡偉林的分包戶。胡偉林走訪時了解到,閆成林雖然無法外出打工,可還是希望能靠自己的勞動再增加些家庭收入。而在前溝近村,像閆成林這樣的閑置勞動力有30多人。
結合前溝近村的實際情況,胡偉林帶領村民引進中藥材加工項目,又建起占地46畝的17個溫室大棚,讓閑置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周邊山村的群眾也多了就業增收的渠道。
“加工中藥材、大棚管理需要技術,鄉政府就請來技術員手把手地教,村民現在都已經很熟練了,每月打工收入1000元不成問題。”據胡偉林介紹,今年初,中藥材加工廠開始生產,溫室大棚已經投入使用,可吸納周邊勞動力就業50余人。
高振防說,邢臺市各級領導干部帶頭深入一線,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薄弱的環節抓起,遍訪脫貧村和脫貧戶,讓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題得以有效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