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興產業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
邢襄大地奏響鄉村振興奮進曲
本報記者謝霄凌
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冀;農業,正走出鏗鏘的步伐。
今年一季度,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469元,同比增長7.2%;一產增加值35.4億元,同比增長4.8%;
擁有4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3個涉農中國馳名商標,11個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9個領軍企業品牌;
84個現代農業園區,承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2000家,吸納農民就業9.54萬人,年產值達到471億元……
一組組數據,見證和記錄了我市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足跡。
邢臺作為農業大市,為實現向農業強市轉變,深化結構調整,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做好品牌和特色文章,不斷促進農業提檔升級、農民增收致富。
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初夏時節,沿著長長的梨產業觀光路深入威縣西部,宛如進入梨樹的海洋。10萬畝的綠色A級梨果示范園成方連片,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聚寶盆。
近年來,威縣持續調優農業結構,形成了“三帶三園”的現代農業新格局。目前,“威梨”梨樹、葡萄、牧草種植規模均超過10萬畝,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余元。
作為河北省糧食種植大市,我市耕地面積898.8萬畝,全市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089萬畝,居全省第二。去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155.38萬畝,總產97.89億斤,產量占全省七分之一。現有寧晉、隆堯、任澤、南和、臨西、柏鄉、清河、新河8個省級糧食生產核心縣(區)。
在糧豐農穩的基礎上,我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全市精品蔬菜常年種植面積穩定80萬畝以上,一季度全市蔬菜累計種植面積11.7萬畝、產量26.13萬噸;現有中藥材面積61.2萬畝,打造了巨鹿金銀花和邢臺酸棗仁兩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持續穩定畜牧業生產,重點打造廣宗縣生豬養殖示范區、威縣奶牛養殖示范區等5個省級畜禽養殖示范區。
創新工作舉措鞏固脫貧成果
日前,臨西縣趙白地村村民趙銀剛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過去的趙銀剛,日子過得非常拮據。他通過參加縣里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掌握了低壓電工作業技能和電工基礎知識。目前,他在南方一家公司務工,日工資300元以上。
臨西縣正式脫出省級貧困縣行列后,先后建起“扶貧微工廠”“細胞工廠”230多家,帶動4000多脫貧人口實現就業,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我市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創建了“一項工程+六種模式+四個全覆蓋”的“164”就業扶貧體系。平鄉“三個院子”、臨城“綠嶺”模式、內丘“富崗”模式、南和“金沙河”模式等多種模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我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114”防貧防返貧保障體系和市級大數據平臺,制定了《邢臺市關于完善防貧防返貧政策體系的實施方案》《邢臺市防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實施細則》《關于健全城鎮低收入群體防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壯大龍頭企業 實現規模發展
日前,位于寧晉縣的河北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內,工人正在對子項目赤蘚糖醇二期進行電器管路配置安裝。玉鋒實業集團是我國玉米加工業及生物大健康產業領跑者。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是該集團投資56億元建設的省級重點項目,主要生產以玉米為原料的28個健康類糖醇產品,預計6月份全部投產。
今年,寧晉縣出臺了方案,提出依托玉鋒實業集團等龍頭企業,通過提升工業設計、改進智能制造等發展路徑,打造全國知名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
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提品質……我市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培樹了今麥郎、金沙河、光明九道菇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四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引領帶動農業現代化駛上快車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正著力繪就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