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區南石門鎮北尹郭村
打造精品知青小院為美麗鄉村添新彩
初夏時節來,到信都區南石門鎮北尹郭村映,入眼簾的是極具文化特色的知青大街。走進知青小院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段青蔥的歲月?!氨币逦挥谀鲜T鎮東北部緊,鄰邢臺市是,由邢汾連接線、邢和路、團結路和皇羊路四條國省干道環繞的村莊。全村418戶,1216人村,域面積約0.87平方公里?!北币妩h支部書記高增才告訴記者為,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助 鄉,力 村振興北,尹郭村以黨建為引領,深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美化改善鄉村風貌,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切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北尹郭村的“鄉村振興進行曲”正在精彩上演……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沙沙文/圖)
黨建引領始終把群眾需求放心上
“我們村逢年過節都會給村民發福利,還不定期舉辦‘愛心餃子宴’活動,讓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吃?!闭f到這些,村民趙大爺滿臉笑容。
北尹郭村黨支部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敖陙恚覀兇鍒猿贮h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如今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了,基礎建設完善了,村民收入提高了?!备咴霾耪f。
近年來,該村還加強黨建工作,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增強黨員為民服務的能力,注重培養后備力量,黨員隊伍不斷擴大;建立黨員包聯戶制度,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黨員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解決生活困難?!拔覀兇妩h支部力爭做到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和傾聽民聲?!备咴霾湃A東海說,該村黨支部2020被評為“二星級黨支部”的榮譽。
北尹郭村還充分利用村(社區)服務站,發揮了服務群眾的作用。自服務站建成以來,由村支部書記坐班,與辦事群眾面對面,真正了解群眾所需所思所想?!斑@里有電腦和免費打印復印設備,我可以幫您準備材料。”在北尹郭村綜合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在熱情的接待辦事群眾。服務站的業務涉及民政、黨建、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基本實現群眾小事不出村就能辦成,這種便利與快捷高效的服務得到了村民認可。
美化環境繪就美好生活新畫卷
很難想象,四五年前的北尹郭村,有著旱廁雜多、垃圾臟亂、道路泥濘等多種問題。該村地處城郊,為丘陵村莊地勢,民房建設梯次錯落,之前半數民宅為老舊房屋,供電、供水、照明、環村路等基礎設施建成較早,部分設施陳舊。而今,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振興美好生活畫卷在此徐徐展開。
“現在我們出門走的是干凈平坦的柏油路,晚上照亮有路燈,道路兩旁有綠化。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天天都是好心情?!闭f起村里的變化,70多歲的高大爺連連稱贊。
自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北尹郭村通過給環境“洗臉”,讓“面子”更有“顏值”。該村拆除旱廁310個,拆除連茅圈58個,所有農戶全部改建了水沖式廁所,并建設公廁3個,鋪設管道7890米。結合已建設的新型廁所,家家連接雨污管網,結束了村民世代使用旱廁的落后生活。建設污水處理站一座,實現廢水凈化循環再利用。拆除殘垣斷壁和不雅、違章建筑34處,硬化街道和進村道路3400米,建小菜園22處,建文化廣場320平方米粉刷墻壁5500平方米,建成400米黨建文化墻和300米弘揚孝道文化墻。還在村西山崗種植杏樹、桃樹、松柏等樹木650畝。通過幾年的努力,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更加美滋滋。
“我們正在修建村民文化娛樂廣場、籃球場,讓村民們又多個健身、娛樂、運動的場地,豐富鄉村生活,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备咴霾艥M懷著希望說。
旅游+創業讓百姓腰包鼓起來
如何讓村民的腰包富起來是村委班子一直在琢磨的問題?!拔覀兇瀛h城近郊、交通便利、毗鄰國家5A級景區德龍鋼鐵文化園,這都是發展近郊游優勢條件。”高增才有了發展旅游業的想法,他深知,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就要發展產業。
北尹郭村因地制宜,以“景區+文化”的鄉村旅游思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一方面,打造以“回憶知青生活”為主題的民居屋。該村依托德龍生態園旅游景點,將知青文化有效利用起來,整合知青居住老舊住宅,以新型‘知青小院’為主要內容,開發民宿游,建設德龍配套景觀線路?!爸嘈≡骸敝叭切⊥廖荩瑥U棄已久,荒草鋪滿了院落。村支部制定鄉村游規劃后,對知青小院進行保護性修繕,翻新改造。經過修整,荒廢的院落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獨具特色的知青小院,讓曾經破舊的小院訴說著曾經的崢嶸歲月,追憶似水年華。
另一方面,該村還挖掘馮山綠化資源,發展采摘游和生態體驗游。毗鄰德龍生態園旅游景點是北尹郭村發展鄉村游的天然優勢,該村充分利用此點,新增棗樹種植500畝,將馮山綠化景區擴大到1100畝,在知青文化游的基礎上,融入了采摘和生態體驗項目,打造環市特色一日游。
“依托德龍生態園發展了近郊游,提高了村民收入,還擴大了北尹郭村的知名度。”高增才對記者說。該村還將村里閑置的房屋利用起來,進行招商引資,一些創業者可以來此創業。
接下來,北尹郭村要建立一個“百度數據標注”的基地網點,數據標注師作為一種新職業,可以幫助返鄉青年和懂電腦的殘疾人解決再就業問題,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