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壞一粒糧”到“保鮮粒粒糧”
柏糧:技術創新賦能優糧優儲
本報訊(記者郭文靜 通訊員史磊李月巧)日前,走進河北柏糧糧食儲備有限公司的綠色保鮮糧倉,記者仿佛置身“空調房”,格外涼爽。這里正在進行的小麥低溫保鮮儲存技術試驗,是柏糧探索出的存糧新方法。只見倉房的門窗、墻壁、倉頂等都經過改造以提升隔熱密閉性能,倉內外溫度、濕度以及糧食保管情況等數據在智能化監測系統上一覽無余。經查看,倉內溫度在14.5攝氏度,糧堆內部最低溫度更是低至3攝氏度左右。
據悉,當倉內溫度高于16攝氏度時,自動開啟補冷系統,實現蓄冷、保冷、穩冷。“當我們正在過夏天時,倉內小麥還在過冬天。”柏糧董事長尚金鎖形象地比喻道。低溫抵制儲糧害蟲和霉菌繁殖生長的同時,還可以確保小麥不僅不壞而且保鮮。“5年為一個試驗周期,從目前試驗效果看,完全可以實現。”
一粟一粒當思來之不易。在柏糧人心中,保管好糧食是他們天大的責任。收購的糧食在糧庫“安家落戶”后,如何做到優糧優儲讓百姓飯碗裝滿優質糧?如今,圍繞綠色、智能、精細儲糧發展方向,柏糧正在小麥綠色保鮮儲藏上尋求突破。自2020年起,專門成立課題組,計劃用3至5年時間完成小麥低溫保鮮儲存技術,為糧食倉儲安全插上“智能翅膀”。
伴隨糧庫規模不斷擴大,尚金鎖及職工深感舊的倉儲技術、老的保管方法已不再適應發展新需要。于是,在實踐中,講究“巧干”而非傻干蠻干,創新探索糧食存儲和保鮮技術,并自我加壓,主動將工作標準由“不壞一粒糧”提升到“保鮮粒粒糧”。
柏糧注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優糧優儲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他們把大學課堂設在糧庫,至今已有35名非糧食專業畢業的職工拿到糧食儲檢專業的大學畢業證書,42名職工取得中級(糧油)倉儲管理員職業資格證書。同時,倡導職工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克服文化起點偏低、試驗條件簡陋等重重困難,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完成16個科研項目,其中3項填補國內空白,4項填補省內空白。
在數十年的儲糧技術攻堅進程中,柏糧誕生了一批“土專家”,“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行業優良傳統不斷延展。
尚金鎖帶領職工利用3年時間“養蟲子”,摸清27種儲糧害蟲習性,研究出綠色殺蟲技術;
利用5年時間,創造出“金錢孔”通風垛,破解高水分玉米保管難題,降低保管費用70%;
利用6年時間,觀測記錄氣候變化與蟲霉鼠雀危害糧食的關系,編繪出簡單易記、便于操作的“糧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圖”,被業界稱為“科學保糧小詞典”;
利用8年零1個月時間,研究成功“大豆包衣安全儲存技術”,創造了東北大豆在冀中南儲存保鮮的新紀錄;
……
柏糧人苦練管好“天下糧倉”過硬本領,因地制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逐步提高糧食存儲環節品質保障能力。“這些技術創新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實踐出題目、科研作文章’,少用藥或不用藥,讓消費者吃得更加綠色、新鮮、安全。”尚金鎖說,這也是他不斷追逐的一個“糧食夢”。
數十年間,柏糧由全省最小基層糧庫發展成享譽全國的地方國有大糧庫,且在糧食管理和科學保糧等方面創下10項全國之最,成為全國糧食系統的一面旗幟。全國各級糧食系統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人士共計1000多批次、5萬余人次來過柏糧學習、考察,尚金鎖赴省內外做報告600余場次。柏糧科學保糧經驗被廣泛復制推廣,持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柏糧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天也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伐。”尚金鎖說,柏糧過去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創新的結果,今后要有新的更大的發展,靠的還是科學發展、創新發展。
記者手記:
以打造綠色保鮮糧倉為抓手,柏糧人幾十年如一日探索糧食存儲和保鮮技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優糧優儲過程中,他們不墨守成規,刻苦鉆研、不懈攻關,在基層一線具體實踐中探索科學儲糧方法。自覺立足本職發現并解決技術問題,積“小改進”為“大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此外,加快培育科研技術能手,鍛造了一支拉得出、打得響、過得硬的“鐵軍”,使基層發明創造成為科技興糧的強大動力。同時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利用,促進傳統糧食行業向現代化邁進。
其間,展現的注重科技興糧的精神和想干、會干、敢干、巧干、實干、干好“六干”作風,正是柏糧數十年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