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要素保障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趙俊生
本報記者謝霄凌
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經濟的穩定發展需要通過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來作支撐。我市如何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為推動自然資源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日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趙俊生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國土空間規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對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如何做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趙俊生: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事關全市長遠發展、高質量發展。去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并率先開展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公示,同時做好與教育、醫療、體育、消防、養老、殯葬、電力、能源、抗震、市政等專項規劃銜接工作,統籌和綜合平衡各相關專項領域的空間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形成了“1(市級總體規劃)+20(縣級總體規劃和分區研究)+152(鄉鎮級總體規劃)+4116(村莊規劃)”的階段性成果。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完善市本級2035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推進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編制,啟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建筑物屬性信息更新維護、中心城區1∶1000地形圖修測等10個新建續建項目編制工作。指導各縣(市、區)繼續深化完善縣、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推進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編制,切實為全市產業發展科學統籌布局留足發展空間。
記者:圍繞項目建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如何做好資源要素保障,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趙俊生:今年,我市將科學配置新增計劃指標,繼續實行“指標跟著項目走”,按照“優先保障省重點,有序保障市重點,挖潛存量保一般”的原則,重點加大對高新制造業項目、補鏈延鏈創新鏈項目的支持力度,切實提高指標保障的有效性、科學性。同時,積極抓好指標“開源”,配合交通、能源、水務等部門謀劃重大項目,爭取國家及省直配用地指標。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進一步加大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力度,加快新批建設用地供應速度,督促指導各縣(市、區)對2020年以來批準的建設用地兩年內完成供應,省級開發區范圍內的土地6個月內完成供應,防止形成新的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繼續保持全市供地率位居全省第一。強化“標準地”供地管理,按照省、市關于加快推進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有關要求,鼓勵實行帶規劃設計方案“標準地”出讓,進一步提高“標準地”的標準和質量。用好考核“指揮棒”,對“標準地”供應、低效用地盤活工作突出的縣(市、區),給予一定的用地指標獎勵,對排名靠后的相應核減指標。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耕地保護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
趙俊生: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要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通盤謀劃今后一個時期的自然資源工作。我市將持續開展耕地“非農化”行為排查整治“回頭看”,及時發現、及時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大力推進補充耕地工作,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確保項目占用耕地“占一補一、先補后占”。扎實開展耕地流出、耕地衛片等問題排查整改。對年度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造成的耕地流向其他農用地、建設用地等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整改,確保年度耕地“進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