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敏 通訊員申富國)刮開老蘋果樹樹皮,清理病蟲;嫁接新枝條,改良蘋果、板栗品種。連日來,沙河市蟬房鄉大臺村村民有點忙。
大臺村種植蘋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管理粗放,多年來蘋果給村民帶來的收入并不高。2020年,大臺村成立了大臺蘋果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商標。合作社帶領群眾抱團取暖,采取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種植、品牌化銷售,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去年,全村蘋果收入250萬元。
“我家種了3畝多蘋果,去年收入3萬多元,規模特色種植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村民李小任開心地說。
近年來,沙河市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因村施策,制定“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規劃和實施方案,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政府引導等辦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白塔鎮白澗村走科技興農之路,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聯合,在村里設立了鄉村振興博士工作站,并流轉村民土地2000畝,種植高油酸花生,年產值達500余萬元;冊井鎮白莊村依靠佛照山紅葉資源發展旅游業,村民吃上旅游飯。
“我們先后打造了欒卸村銀杏種植、王硇村古村落旅游、朱金紫村櫻桃種植、將軍墓村菊花種植、小屯橋村葫蘆種植、臺上村種雞養殖、西蘇莊村薄皮核桃種植、明德村大棚西瓜種植等86個特色產業示范村。”沙河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李占鑫說,去年,沙河市24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穩定在5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以上村27個、100萬元以上村1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