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維勇 通訊員呂會杰)“通過在社區開展的培訓,我學到了居家養老服務等技能,現在就準備到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去工作。”日前,寧晉縣上城嘉苑社區居民賀燕燕告訴記者,是縣人社局與社區聯合搭建起培訓、就業無縫銜接平臺,讓自己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針對農村勞動力存在獲取崗位信息不及時、不充分,業務技能低等問題,我市積極搭建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圍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用工需求和全市農民工外出就業意愿,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服務。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搭建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204個。
大學生的待遇怎樣、每個月有幾天公休、崗位發展空間如何……不久前,在廣宗縣人社局舉辦的一次直播帶崗招聘會現場,直播間內的求職者與該縣牧原集團人事負責人張高坤進行實時交流。
“通過‘屏對屏’互動,可以讓求職者更直觀地了解企業相關信息,便于他們放心求職,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盡快招到更多合適人才。”張高坤說。
我市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探索建立了“鄉村網點、企業訂單、直播帶崗、基地孵化、創業扶持、產業帶動、勞務協作、公益專崗”8種就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信都區龍泉寺鄉前柳峪村自從開辦塑編噸包加工廠以來,市場好、訂單多,40余臺縫紉機每天“噠噠噠噠”響不停。“山區農村有了加工廠,鄉親們利用‘閑時’掙‘閑錢’,60多名留守婦女去年領了100多萬元的工資哩。”前柳峪村黨支部書記葛小軍說,如今,嘗到了“上班”甜頭的村民們干勁更足了。
為持續夯實擴大就業堅實根基,我市強化政策服務保障,在全市建成3102個村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重點開展勞動力就業信息調查、崗位推薦、“一對一”幫扶,形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就業服務網絡。同時,將擴大就業與新業態發展相結合,為勞動力提供互聯網+羊絨制品、自行車配件、寵物飼料、工藝玻璃等網上創業就業平臺和培訓等服務,最大程度方便群眾擇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