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印發《實施方案》
高標準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
本報訊(記者籍明泉 通訊員穆紅旭)日前,市政府辦印發《邢臺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將加大城市生態園林綠化建設力度,提升城區綠化水平,對各項指標進一步完善提高,確保2023年通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驗收。
《實施方案》明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范圍為城市建成區,包含信都區、襄都區、市開發區、邢東新區、任澤區和南和區。同時,對標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申報條件及18項具體指標,結合我市實際,明確了7項主要工作任務。
科學規劃城市綠地系統。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結合我市文化特色,進行綠地系統規劃修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編制,進一步完善綠地系統規劃體系。
持續增加城市綠量。推進空白地綠化,堅持“能綠則綠、應綠盡綠”,提升城市綠量,厚植城市生態底色。中心城區增綠953畝,南和區、任澤區分別對轄區內550畝、1110畝綠化水平較低的綠地進行改造提升,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
大力實施公園游園建設。按照“布局合理,分布均勻,服務半徑達到300米”的要求,推進400平方米以上的口袋公園、街頭綠地建設。謀劃建設游園24處,確保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90%。持續推進節水公園、七里河湖心島公園建設。
開展綠色庭院建設。推動園林綠化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醫院,深入開展“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動員各單位、住宅小區加大綠化投入,大規模實施綠化改造,通過見縫插綠、拆墻透綠、拆違造綠,最大限度提升綠地率。建成區內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居住小區達到60%以上。各區高標準綠化小區、單位分別達5個。
嚴格保護城市古樹名木和后備資源。進一步健全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保護檔案,明確責任分工,確定保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嚴禁各種破壞古樹名木和后備資源的行為。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保護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