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啟動新一輪古城保護與修復工作
本報訊(記者蘇有郎)走在邢臺老南關的大街上,處處可見一些古舊院落的門口墻壁上有著“邢臺市歷史建筑”標志的牌子;花市街里,“馬家燒餅,百年老店”的小招牌獨特別致……日前,記者從市名城辦獲悉,我市啟動新一輪古城保護與修復工作,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我市確定團結東大街、開元路、建設大街、新華北路、新華南路等城市道路的圍合區域為歷史城區范圍,共4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1片歷史風貌區。為精準把控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標準,我市以歷史城區為核心,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創建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其中的重要歷史建筑被定為修繕保護項目。
我市對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了測繪,建立數字化檔案,讓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擁有了“3D身份證”,在保存歷史建筑現狀的同時,也為制定精準的保護及活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和賦予歷史建筑生命力。
積極搭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確定保護內容。保護“一山兩帶,一城兩軸九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空間總體格局。一山:即太行山脈。兩帶:即山前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一城:即邢臺古城。兩軸:即古官道文化發展軸和邢襄文化發展軸。九區:即邢窯文化集聚區、仰韶文化集聚區、宗教文化集聚區、古村鎮文化集聚區、民俗文化集聚區、巨鹿文化集聚區、古樂文化集聚區、紅色文化集聚區和大運河文化集聚區。
從深入挖掘邢臺市古城的城垣形制入手,努力保護古順德府城、關城的城市格局。對城區內重點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建檔掛牌。歷史建筑有宅第民居、橋涵碼頭、池塘井泉、店鋪作坊、宗教建筑等。另外對傳統建筑進行了普查登記,并作為歷史建筑線索進行保護。確定了歷史地段、保護性建筑、傳統街巷及歷史環境要素四類內容保護措施。我市目前有清風樓、邢窯遺址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隆堯碑刻群、邢臺火神廟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邢臺古城墻、柏鄉千秋亭遺址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1處。
根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求,我市對劃定的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寧寺等歷史文化街區,啟動了修繕工作。歷史文化街區內堅持“小規模、漸進式”的保護更新模式。新建、擴建、改建建筑在建筑高度、體量、色彩、材質等方面應與歷史風貌相協調。在新建、擴建、改建道路和街巷時,保護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目前已完成了羊市道25號院歷史建筑及23、25號院修繕工程。打造完的布袋院成為邢臺傳統“商坊居”一體的特色民居。開展了羊市道、光明街等街道等古城內的道路鋪裝與市政管線修建工作,有序推進古城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