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路:我眼中的百泉
本報記者周林通訊員 劉敬行
我住在百泉村80年了,復涌后的百泉,景色比幾十年前更美了,一有時間,我就和老伙計們到百泉邊上轉轉、看看。
百泉在市經開區,緊臨百泉村,七里河的南面,是百泉泉域最大的一組泉眼,泉水向北流入七里河。從小,我們就念一個順口溜:順德府,邢臺縣(當時王快鎮百泉村隸屬邢臺縣管轄),離城八里是百泉,百泉有個龍王廟,六棵楊樹排兩邊,廟東廟西都是水,廟南有個好泉眼。
早年間,百泉村東除了大大小小的泉眼,還有村外那一眼望不到邊的蘆葦蕩。水從泉眼里“咕嘟咕嘟”往上直冒,匯成一個500余畝大的天然湖泊,魚、蝦、蟹和河蚌在水底游動,岸邊的垂柳和房子倒映在水面上。三伏天,從地里干活回來走到泉邊,大家伙下餃子似的“撲通撲通”跳進水里游泳解暑。
聽老一輩兒人講,我們村西那有個奇特的景兒。在百泉村的西邊,夏天有時候會出現一道白色的云彩,從地面直通天際。村里人管這景象叫“通天白氣”。只要“通天白氣”一出現,不出三天準下雨。
在百泉的旁邊有一座龍王廟,龍王廟石碑記載著明弘治年間建七里河百泉閘,始引百泉水灌田,泉水充裕,碧波蕩漾。至明萬歷年間,共開渠建閘、壩40余處。
百泉村原來是不種稻米的,后來村民們圍著村子修了一條渠,引水灌溉,我們村種上了稻米,成了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父輩劃著用秫秸扎成的小筏子在湖里撒網打魚,一網下去,可以收獲十幾斤大小不一的魚兒。這些魚除了自家吃之外,剩余的就拿到市場去賣。等收割完蘆葦時,全家人就開始忙碌了。要先把蘆葦放到水里漚,成捆的蘆葦要一根根破開再壓平、編葦席、拿到市場去換錢。我媳婦編得非常快,一天就能掙10塊錢,這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了不得。
但是,之后百泉各個泉眼慢慢斷流了。2006年,因為豐水年,百泉短暫復流。沒想到,2021年8月,斷流的百泉重新復涌,看著蘆葦又長出來了,魚、野鴨子也都回來了,我是打心眼里高興。
天氣晴朗的時候,碧綠的泉池就像一塊翠玉,岸邊金黃色的蘆葦蕩,為“碧玉”鑲上了金邊,襯得百泉村的新民居更美了。泉池里時不時能看見野鴨子游過,百泉成了我們一家人常去的“景區”。
這兩年,經常有游客來百泉看泉水,我碰見了就愛給他們講講百泉的故事。從乾隆御筆題匾到百泉村最大的一個泉眼叫“海眼”,再到百泉小學出了位明朝官至吏部尚書的王本固,關于百泉的故事講也講不完。
最近,我市在大力宣傳“太行泉城”城市名片,我希望百泉能夠持續噴涌,期待百泉景觀越來越美,歡迎各地群眾來百泉看看,我還要給他們講講百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