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江:講好馬刨泉故事建設美麗西河村
我祖祖輩輩生活在信都區西黃村鎮西河村,前幾年當選西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我們村旁有一眼清泉,叫馬刨泉。它有一段傳奇故事,在我們村世代流傳。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戰國時期,魏國將軍蔡仲帶兵伐夷,戰敗被俘。在邢臺關押期間,趁人不備脫逃。夜里,騎馬沿邢臺至山西商道一路向西,來到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就是現在我們村的后山。當時這里人煙稀少,樹木茂盛、雜草叢生,人稱“黑龍關”。沿著崎嶇山路行至此處,已是人困馬乏,加上有傷,身體異常虛弱。蔡仲勒住馬韁,下馬在這里休息。此時,戰馬又餓又渴,它用兩只前蹄四下扒刨,沒想到竟然刨出了濕漉漉的泥土,不一會兒,有水慢慢浸出。蔡仲急忙起身,清理戰馬刨出的小坑,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澈,不多時便溢出坑外,蔡仲捧起泉水連飲數口。體力稍稍恢復后,蔡仲牽馬離開,其不時回望那汪戰馬刨出來的“救命水”。這眼清泉為戰馬所刨,后人將它稱為馬刨泉。
我們村的村名與馬刨泉也有些淵源。馬刨泉水量不大,但無論旱澇常年有水,泉水匯入山下小河,經八里崗并入螞蚱河。又因這條小河在螞蚱河的西岔,被叫作小溪河。我們村便被命名為小溪河村,后來人們為了簡便,便稱之為西河村,沿用至今。
我們村里這條小溪河,是市區七里河的源頭之一。小溪河的最上面,便是馬刨泉。我曾在一本地方志中看到:七里河“源出城西北九十里黑龍關東口之馬刨泉”。
上世紀50年代,邢和路從我們村旁經過,馬刨泉被掩埋在路基下,原貌不可見,但泉水依然汩汩流出,穿過我們村,不僅澆灌著農田,也為村里帶來一道美麗的風景。
去年,我們村成立了邢臺玄英至酷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在打造太行泉城之際,我們規劃重修馬刨泉舊址,挖掘馬刨泉和明朝吏部尚書王本固幼童時代在鳳凰山上學求知的故事,利用村里石頭房建設民宿,發展休閑旅游業。
本報記者高敏
通訊員任付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