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實施溫暖救助,扎實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
市民政局: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本報訊(記者王露橦 通訊員冀敬賓)“謝謝你們。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重新上學了,我們兩口子也找到了新工作,日子更有盼頭了。”日前,家住市經開區的孔某對民政部門工作人員的溫暖救助表達感謝。
今年以來,市民政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決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創新救助方式、強化部門協作,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優化主動發現機制,提升便民服務質量,精準實施溫暖救助,扎實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據悉,孔某的孩子11歲,被確診患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加重了負擔,漫漫求醫路讓孔某和家人無法正常工作、學習。今年,經所在村委會申請、民政部門核查,孔某全家6口人成功辦理低保。民政部門還將其信息推送至鄉村振興、教育、醫保、人社等部門,幫孔某的孩子辦理“兩免一補”無障礙入學補貼,同時實施就業幫扶和產業項目幫扶,讓孔某及其家人實現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生活重回正軌。
圍繞解決困難群眾“誰該幫,幫什么,誰來幫”問題,市民政局采取“一次授權,多點運用,綜合救助”措施,拓寬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結果運用范圍,把核對結果統籌運用于城鄉低保、城鄉特困、城鄉低邊和臨時救助,助推社會救助各項政策快速、精準落實。堅持每月與殘聯、醫保、公安等部門進行數據比對,及時了解新辦殘疾證、因病支出較大等人員情況,動態掌握在保人員情況,及時協助困難群眾申請醫療、教育等專項救助。
今年,市民政局進一步拓寬政策保障覆蓋群體,適度降低門檻,把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及失能半失能人員,參照“單人戶”納入社會救助保障范圍;把因病因殘因學等剛性支出作為救助條件的扣減因素,推動社會救助從保障“收入過低型”向“剛性支出過大型”延伸;把70周歲以上老年人、重度殘疾人、精神殘疾人、本人收入低于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類人群視為無能力履行贍養、撫養人員,降低社會救助申請人納入條件。
同時,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構建“收入標準+多維識別”的救助對象認定體系,對有高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開展預防性救助,對一般困難家庭開展支持性救助,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開展發展性救助。他們開展以上門為主,電話、視頻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巡訪摸排工作,暢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提升兜底保障覆蓋的“廣度”和“溫度”,切實讓困難群眾“困難有人尋、發現有人幫、救助有路徑”。
截至目前,全市共認定低保邊緣家庭2.3萬戶6.1萬人。實施救助4.06萬人。其中,實施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受災救助等專項救助1.89萬人,實施服務類救助2.1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