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孫建偉 通訊員王宏雁)“歷史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命脈。襄都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們要以開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為契機,梳理歷史脈絡,整合文化資源,加大保護開發和宣傳推介,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日前,記者在襄都區街頭采訪時,深刻感受到廣大市民對我市文化興市戰略的支持。
“通過參觀,我對邢臺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讓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比以往更加強烈了。”在邢臺博物館參觀的市民張曉斌告訴記者,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承載著歷史的變遷與文化記憶。他希望擁有3500年建城史的邢臺依托豐富的文物和藏品資源,大力發展文博事業,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充滿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館之城”。
在襄都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布袋院”正在進行修復。“這片建筑已經有百年歷史了,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修復后將重現歷史風貌,是老百姓記住鄉愁的獨特記憶符號。”羊市街居民苗榮君說,襄都區將羊市道、東門里、古官道等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復建重點區域,有序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作為一位市民,他全力支持。
“歷史的順德府南關非常繁華——這里店鋪如林,商賈如云,日進斗金,富甲一方。至今,順德府好南關之說還廣為流傳,這些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北大街居民王鴻賓認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強大支撐。要抓住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時機,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等保護和修繕,同時要突出特色,以人為本,促進文化、經濟、城市發展與改善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
在采訪中,廣大市民紛紛表示,實踐證明,歷史城市的保護與文化傳承是增強大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歷史城市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要不斷加強宣傳引導,提升大眾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意識,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