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勇 通訊員翟立華、趙曉凱)“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體現城市特色,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全市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一次契機。”日前,記者在市經開區走訪時,群眾紛紛表示,作為主城區的重要部分,市經開區要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讓群眾在文化感悟中增強文化自信。
“我市開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以來,我們村廣大群眾保護古建筑的積極性特別高。”東汪鎮七里橋村村民馬小林告訴記者,歷史建筑龍鳳橋已修復完畢,龍鳳橋是一座明代單拱石橋,龍鳳橋雕刻紋飾精美,反映了當時的雕刻技藝和歷史文化,橋石上刻有龍鳳圖案,故命名為龍鳳橋,重建的龍鳳橋上還有石碾子石磨等老物件,讓人們深切感受到積淀的歷史文化。他們一定把龍鳳橋保護好,挖掘橋文化,打造更美的民俗文化村。
“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給我們保護和發展‘非遺’項目傳統彩燈制作技藝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東汪鎮任麻村楊邦杰告訴記者,宮燈彩燈制作工藝通過幾輩人不斷傳承發展,由木制雕刻到塑料制作到鐵料焊接制作,龍飛鳳舞更加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傳統彩燈制作技藝不僅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融非遺技藝、文化、審美于一體的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他將把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要讓更多的人都看到他們制作的傳統彩燈,享受非遺藝術魅力。
“美麗的傳說滋潤著代代百泉人,給百泉村加持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蘊。”王快鎮百泉村村民魏安芹說,溝頭泉為百泉泉域主泉之一。歷史上溝頭泉一帶被稱為“水海”,方圓十里全是水域。近年來,泉水復涌讓市經開區王快鎮百泉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曾經干涸的泉眼,如今鳥語花香的游園已成為自家“后花園”……要守正創新,講好百泉故事,讓后人了解更多的百泉歷史文化。
采訪中,市經開區群眾紛紛表示,要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將我市歷史文化挖掘好、文物保護好、故事講述好,提煉文化內涵,為全面系統地推進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