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軟實力”——
本報記者孫建偉通訊員牛延安李娜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這是“楓橋經驗”的精髓。近年來,廣宗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德治建設破題,創新矛盾化解新思路,形成以件只鄉槐窩村、大平臺鄉陳家莊村、廣宗鎮迎賓社區為代表的德治典型鄉村與社區,將德治理念深深融入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與自覺修養相結合的“軟實力”。該縣社會治安形勢持續保持穩定,今年以來信訪案件及時受理率、按期答復率均為100%,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設立“家風家訓展示墻”——培育良好家風,傳遞道德力量
日前,記者走進廣宗縣槐窩村,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面以紅色家風為主題的“家風家訓展示墻”,上面以繪畫方式展現了全村流傳好幾代人的紅色家風家訓故事。“我們村10多條街道上全都有‘家風家訓展示墻’,就是要讓鄉親們傳承良好家風,營造良好村風。”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槐窩村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村里許多村民的長輩曾在抗日戰爭年代肩負過保護八路軍和地下共產黨員的使命,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貢獻。如今,讓他們最為驕傲和自豪的是本村被評為“中國好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榮譽稱號的吳洪甫老人。
“現在,村里像吳洪甫這樣的先進家庭越來越多。以前最多是三代家訓相傳,現在,四代、五代家訓相傳的家庭比比皆是,家訓傳承、積德行善成了村里的優良傳統。”槐窩村黨支部書記楊建文說。
“不僅在槐窩村,周邊的核桃園鎮和件只鄉、東召鄉的70多個村莊也相繼在主要街道設置‘家風家訓展示墻’,使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治文化的熏陶。”廣宗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衛建廣告訴記者,通過一幅幅充滿正能量的繪畫傳遞道德力量,引導廣大群眾崇德向善,系牢情感紐帶,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營造和諧平安民風。
從源頭防范矛盾風險——以德治促自治,關口前移解難題
陳家莊村村民李某某與李某是叔侄,關系一直比較和睦,卻因為宅基地問題產生矛盾。去年10月的一天,雙方再次因宅基地問題發生口角,矛盾隨之升級。村網格員發現后,迅速上報村委會。村委會立即安排調解員上門調解。他們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拉家常的方式對雙方當事人進行勸導,還引用“三尺巷”的故事加以情感感化。最終,侄子李某主動做出讓步,將宅基地邊界讓出半尺,倆人達成和解,成功化解一起家庭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在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中,我們特別重視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形成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陳家莊村村黨支部書記陳躍斗告訴記者,通過開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崇德向善已蔚然成風。
據介紹,近年來陳家莊村按照“楓橋經驗”的重要內涵要求,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力爭從源頭上防范矛盾風險,組織開展了“五星文明家庭”“講衛生好家庭”“種植養殖能手”“新時代好婆婆”“新時代好兒媳”“書香之家”“美麗庭院”“美麗志愿者”等10余種文明實踐活動,多批模范家庭和先進個人受到表彰。還組織志愿者開展義務理發、義診和移風易俗文藝表演等活動,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形形色色的矛盾糾紛卻錯綜復雜。”衛建廣說,陳家莊村轉變原來的發生糾紛后解決糾紛的矛盾排查化解思路,將關口前移,通過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潛移默化中拉近村民之間的距離,聚合村民的向心力,激發出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內在動力,其經驗做法在全縣得到廣泛推廣。
實行群防群治——三治同頻共振,搭建群眾連心橋
“現在電動車和電動汽車越來越多,但小區里有公用充電樁的寥寥無幾,個別業主只能從家中拉‘飛線’充電,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建議小區物業多增加充電樁。”日前,廣宗縣天一城小區居民王麗慧將該條訊息發送到迎賓社區的“百姓議事廳”微信群。社區黨支部書記張路曉看到訊息后,積極組織社區黨支部成員和居民代表開會協商,共同推動解決這一問題。沒過多久,小區單元樓前新裝了多個充電樁,極大方便了日常生活。這是迎賓社區正在推進的“書記聯訪、三治共振”工作的一個畫面。
近年來,廣宗縣以迎賓社區為標桿,在全縣7個社區推動形成“黨建引領+志愿驅動”的互動德治體系,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并接受群眾評議、邀請群眾打分,推動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頻共振。
“深入到群眾中,提升群眾參與度,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破解矛盾糾紛難題的關鍵。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我們一定會迅速回應,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也會及時跟進解決,著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衛建廣說,通過建立完善多元化解體系,形成靈活多樣的群防群治網絡工作機制,實現矛盾糾紛的“早發現、早介入、早控制、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