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而行,繪就“數字威縣”新畫卷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王帥薇冀文龍
威縣人民廣場人民公園(資料圖片)。楊立群攝
在“威企通”“民情通辦”等線上平臺一鍵反映訴求;通過智慧水務系統遠程調度控水站,自動診斷設備故障;依托“雙師課堂”,城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威縣,各種智慧應用場景遍布政務、交通、教育、水務等領域。
2014年10月,威縣啟動智慧威縣建設,是河北省第一個建設縣級智慧中心的縣。該縣圍繞建設智慧城市目標,謀劃總投資3.63億元的智慧威縣建設項目,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不斷轉型升級,讓城市建設更加集約、智能、經濟、實用。
截至目前,項目已進展到第三期工程,建成了覆蓋全縣的信息化“四大工程”,即一張可適度自控的網絡、一個數據中心、一個市民服務平臺、一個多責任網格系統和30多項具體應用。
創新應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農業經濟
威縣乳業基地工人在乳品生產線巡檢。趙國華攝
“你看,每頭奶牛身上都佩戴著一個電子項圈,可以將牛的身體指標實時上傳到云平臺,對其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給出預警。”12月12日,在位于威縣的君樂寶乳業集團養殖場,負責人劉偉向記者介紹。
不僅奶牛養殖實現智能化管理,該企業還在每臺原奶運輸罐車上安裝了GPS電子鎖,確保罐車只能在指定區域裝卸原奶;在儲奶罐內安裝多個溫度傳感器,工作人員可在手機端實時查看溫度并發出預警,確保原奶在運輸、儲存等環節安全無虞。
“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數字技術還為節能減排、提高人均勞效、降低整體成本提供了支撐。”劉偉介紹,基于數字技術的系統管控,企業實現了管理模式的標準化復制,為奶粉質量穩定可靠提供保障,實現了牧場、工廠與市場無縫連接和一體化運營,促進乳制品產業鏈進一步發展壯大。
威縣舉辦梨王爭霸賽(資料圖片)。 趙國華攝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威縣注重打造特色農業。該縣聚焦“三品三化”建設,推動沙荒灘涂實現梨果飄香綠色發展案例,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據了解,當地立足本地自然稟賦和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優質梨特色產業。多年來,經過高標準實施“三品三化”(優品種、提品質、強品牌,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建設,該縣實現梨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成為黑龍港流域農業綠色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新樣板。
截至目前,威縣優質梨種植規模達到10萬畝,建成標準化梨園230余個,2022年梨果產量達到14萬噸,年產值達到17.5億元。
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在威縣企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業務。韓文洲攝
“項目在建設排污管道時遇到了難題,我們用‘威企通’上的‘一鍵直達’功能反映訴求,問題不到一周就解決了。”河北保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發勇說。
劉發勇所說的“威企通”,是該縣企業服務中心運營管理的一款線上平臺。在該中心一層大廳,偌大的“威企通”電子屏幕引人注目,上面顯示已辦結620件企業訴求。
“從這里可以看到企業信息、最新政策、企業訴求等幾千條數據和信息。我們堅持‘辦結一件、銷號一件、評價一件’,及時了解并滿足企業的每一項訴求,對平臺上各種數據也做到實時更新。”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吳侃介紹。
除了“一鍵直達”反映訴求功能以外,該平臺還開設了招商接待、審批驗收、政策賦能等10個板塊,累計收錄國家和省、市、縣7400余份文件,幫助企業解決找不到惠企政策的煩惱。同時,平臺還可以將政策和企業信息進行智能匹配,生成匹配報告,解決企業看不懂惠企政策的問題;通過大數據算法,分析政策適配企業,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上門指導服務,解決企業不會利用惠企政策申報優惠等問題。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數字政務還應該成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好幫手’。”威縣“民情通辦”平臺負責人蔣俊曉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協調解決了當地一小區的斷網事件,保障了該小區300余戶家庭網絡通暢運行。
他介紹,平臺由縣長熱線、黨政門戶網等10余個渠道整合而來,通過“互聯網+服務”方式,建立矛盾糾紛快速響應化解機制,實現了民情工作快速辦理。
“群眾通過線上反映問題,方便快捷;我們厘清訴求各個關聯方,系統精準對接責任部門,民情訴求辦理效率大大提高。”蔣俊曉說,同時,他們還設有評價機制,保障每位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得到滿意答復。
同時,威縣還在全市率先建成數據歸集縣級節點,實現全縣30個部門的1573項政務服務事項數據按需共享、全部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數字化、網絡化政務已鋪展開來。
建設數字民生場景,繪就智慧城市新圖景
走進威縣第六小學四年級的教室,記者看到智慧黑板、高清攝像頭、電視和聲音采集設備等信息化硬件一應俱全。
“這節課我們要畫一張有圖案的作息時間表……”12月12日下午,威縣第六小學校四年級美術老師王楠正在給學生授課。距離該小學數公里遠的經鎮村和邵固村兩個教學點,學生齊聚云端,同上一節課。
威縣第六小學開展的教學模式是“雙師課堂”,采取信息化手段,一名主講老師同時“現身”多個教學班,身處教學點的助教協助主講老師一起完成教學工作。
這是威縣打造智慧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威縣建設覆蓋全縣城鄉的教育城域網,開通所有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學點光纖專線網絡,打造支撐各類教育應用發展的數字環境;創新教學模式,共打造“雙師課堂”教室277個,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惠及4.4萬余名學生,正奮力繪寫著一個個智慧教育美好場景。
該縣堅持城鄉一體推進,實現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整體覆蓋,將總長1000公里的光纖城域網鋪設到全縣522個行政村,以堅固“硬件”基礎支撐起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場景漸漸遍布水務、交通、醫療、城管等多領域,并在各領域中逐步延伸、拓展。
“群眾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操心什么,我們就著重抓什么,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威縣縣委書記崔耀鵬表示,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屆七次全會部署要求,繼續保持解放思想、奮發進取的拼搏狀態,在產業融合、科技興農、融資平臺、基層治理、數字鄉村等方面大膽創新、持續探索,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經驗,努力建設人民群眾生活的美好家園、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創新的重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