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兩級法院深化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三道防線”構建全鏈條訴源治理新模式
本報記者孫瑞超通訊員路遙石子添
市經開區沙河城鎮侯氏兄弟二人,因分家產生隔閡,矛盾愈演愈烈。市經開區法院沙河城鎮法庭副庭長李慧志與鎮、村干部及民調員多次入戶調解,讓兄弟二人面對面溝通,最終將雙方涉及的財產全部明確分割,矛盾終得化解。
近年來,我市兩級法院持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構建“防未病、調微病、治已病”的矛盾糾紛化解“三道防線”,探索形成“源頭預防、多元解紛、梯次過濾、實質化解”的全鏈條訴源治理新模式,全市糾紛成訴率明顯下降。
前移解紛關口,實現“起始源頭”有效預防
為最大限度延伸司法觸角,市縣兩級法院聚焦矛盾起始源頭,筑牢“第一道防線”。日前,襄都區旭陽工業園區內一家混凝土公司就外地企業拖欠貨款糾紛,到區法院駐旭陽工業園區法官工作站進行咨詢,法官工作站隨即安排調解員進行對接。調解員利用“冀時調”平臺組織雙方“面對面”協商,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市法院大力推進法官工作站進駐工業園區,指導轄區19個基層法院立足本地實際在工業園區設立法官工作站,通過公布聯系方式、建立工作群等措施,讓企業在園區就能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將矛盾化解在源頭。
截至目前,全市28個工業園區和5個企業密集鄉鎮設立了33個“法官工作站”,實現工業園區“法官工作站”全覆蓋。近百名法官、法官助理和調解員活躍在園區一線,走訪園區企業,開展法律服務和普法活動,調處各類涉企糾紛等。
此外,兩級法院積極發揮特邀調解員、人民調解員、網格員化解矛盾糾紛的“前哨”作用,指導、支持各類調解組織依法調解、規范調解、精準調解,去年全年訴前化解各類糾紛2.9萬余件。同時,積極探索創新“示范訴訟+集中調解”模式,選擇典型性、代表性案件作為“裁判樣板”,引導類案通過非訴方式實質高效化解。
推進多元解紛,實現“訴爭源頭”有效化解
我市兩級法院堅持把非訴機制挺在前,通過實質化解“微病”,筑牢“第二道防線”。
積極發揮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行政爭議化解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紛作用。訴訟服務中心及時、精準將案件進行訴前分流,導入訴前調解程序;訴調對接中心發揮委托委派、邀請調解、聯合化解等職能,推動社會力量與司法資源全面對接、深度融合;行政爭議化解中心引入行政爭議訴前化解,逐步形成了具有邢臺特色的行政爭議化解體系,實現新收一審行政案件連續四年呈下降趨勢。
市法院持續推進人民法庭建設,努力打造“半小時訴訟服務圈”,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隆堯法院蓮子鎮法庭探索“法官+特約調解員+村級調解員”的網格化調解模式,特約調解員、村級調解員用群眾的話語化解糾紛,法官給予指導并對達成的調解協議進行合法性審查。案件未調解成功的,轉回法庭由法官進行訴前調解,調解成功的出具調解書,不成功的案件轉入民事審判程序。去年,訴前登記案件330件,訴前調解成功205件,成功率達62.1%。
提升司法質量,實現“案審源頭”有效遏制
日前,某建筑工程公司與某公司合同糾紛一案進入執行程序后,市中院執行實施庭干警迅速凍結被執行人賬戶,并督促其履行義務。經執行干警耐心解釋,被執行人繳納了執行款。案件從立案到申請人收到執行款,僅用4天時間。
市縣兩級法院全面加強審判執行工作各環節、各階段、各層級的管理,力爭做到“裁斷有速、審判有質、執行有力”,減少訴訟增量,筑牢“第三道防線”。
深化“多元解紛+速裁”辦案機制,成立32個速裁團隊,探索推行“門診式”“要素式”審判。去年,全市法院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16816件,占符合適用案件總數的92.51%,占新收一審民事案件總數的31.09%。同時強化庭前釋法和判后答疑、調解等工作,讓當事人“贏得明白、輸得信服”,一審服判息訴率達88.6%。強力開展執行攻堅,全年執結各類案件4.7萬余件,執行到位54億余元。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注重實踐創新,著力現實運用。”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趙倩說,他們將深入開展“司法質量創先爭優年”活動,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統籌審判職能發揮與司法服務延伸,不斷拓展多元解紛體系,通過非訴手段將更多的矛盾糾紛化于源頭、止于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