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看視頻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按照習俗,在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人們都有祭灶吃糖瓜的傳統,期盼新的一年里日子越來越好,平安甜蜜。糖瓜也是只有過年才吃得到的美味,在邢臺南和區史召鄉果寨村,村民祖祖輩輩有做糖瓜的傳統,這里的糖瓜遠近聞名。村民傳承幾百年的制作“糖瓜”傳統技藝,也以“酥糖傳統制作技藝”為名列入南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李平 郭紅玉 文/圖
A
糖瓜生產熱火朝天
劉俊巧的兒子李玉龍,是“酥糖傳統制作技藝”項目新一代傳承人,他們家制作糖瓜已經百余年,尤其將糖瓜中的芝麻糖作得十分酥脆香甜。1月22日,記者走進劉俊巧家的糖瓜作坊,感受這一“甜蜜”的傳統手藝。
正值數九寒天,但在劉俊巧家卻有著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屋外銷售的人穿著厚厚的羽絨服,而糖瓜“操作間”內則熱氣蒸騰,幾個大老爺們身穿短褲在忙碌著。一下、兩下……兩名拔糖師傅正在一口大大的鐵鍋旁用力地拔糖,鐵鍋內熱水沸騰。
“屋里溫度在30℃左右,只有溫度足夠高才好拔糖。”正在拔糖的李玉龍說,拔糖是糖瓜傳統手藝核心工序之一,也是糖瓜是否好吃的關鍵。經過一次次用力拔拽,黑紅的糖坯逐漸變白。李玉龍將拔好的糖坯交給另外兩名師傅進行拉糖。經過拉拽的糖,再由另一位師傅進行上案成型。
上案師傅再將上案成型的糖坯遞到另一操作間,由劉俊巧和另一名工人合力配合抻糖,讓成品糖更細致美觀。抻完后,她們將糖放到四五米長的案板上切割。在案板對面,另外兩名工人則進行下一工序掰糖,只見他們將長短一致,個頭飽滿的糖棍掰好后,碼放進籮筐內。
“糖瓜有圓的有長的,長的更受顧客歡迎,尤其粘上芝麻后更是香甜可口,也就有了現在的芝麻糖。我們現在主要做芝麻糖,圓的基本不做了。”劉俊巧說,這些掰好的糖棍,用蒸氣熏上幾秒鐘。在芝麻堆里滾上一滾,芝麻糖就算制作完成了。
B
滿口香脆供不應求
“粘上芝麻的芝麻糖吃著又香又脆,滿口留香。”劉俊巧告訴記者,做芝麻糖是個力氣活,近十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整個過程幾個人還必須
緊密配合,就像打仗。
“我們果寨村的糖瓜遠近聞名,就是做起來比較費事。”劉俊巧說,為了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劉俊巧家堅持用優質玉米、麥芽做原料,純手工制作,水分少,做出來的芝麻糖味道香甜、酥脆,不粘牙,隨之而來的訂單也越來越多。
“每天做一千來斤,做了就賣完,供不應求。但因為大家體力有限,我們并沒有增加生產量,也不會因想多生產而偷工減料。”劉俊巧說,現在傳統銷售加電商銷售,他們家的芝麻糖不愁賣,不但在周邊縣市備受歡迎,還銷往江蘇、上海、浙江等地。
但是,過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后,很多地方也就不需要糖瓜,生意就變少了。劉俊巧家就拓寬思路,與其他需求相結合。打聽到汾陽的習俗是,出嫁的閨女回娘家要送長壽糖,也就是加大版的芝麻糖,他們就開始做定制的芝麻糖。思路打開了,生意越來越好,訂單紛至沓來。
C
堅持手工技藝傳承
“做糖瓜是個力氣活兒,更是手藝活兒。”劉俊巧說,村里制作糖瓜的手藝已傳承幾百年。今年62歲的她,從嫁到這里就隨著丈夫家做糖瓜,至今已有41年。這是祖傳的手藝,但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說不清,她跟已過世的老伴學手藝,老伴則是跟他爺爺學的。
“我們家至少得有四代人做糖瓜,上百年是有的。”她說,以前,他們村家家戶戶都做糖瓜,是名副其實的“糖瓜村”,每年一到冬閑時節,隨便走進村里一戶村民家,都能吃到糖瓜,到小年之前,制作糖瓜更是達到高潮。
劉俊巧說,由于人工制作糖瓜費時費力,且季節性強,只有年前兩個月,如今年輕人漸漸不愿意以此為生,近些年,村里還堅持做糖瓜的也就四五戶了。
“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不愿在咱手里失傳,我還會堅持做下去。”劉俊巧說,如今,制作糖瓜的酥糖傳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和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過年的時候老百姓都喜歡吃糖瓜、用糖瓜。雖然傳統的純手工工藝費工費力,利潤也薄,但她還會堅持做。她說,只有這樣,才能守住傳統糖瓜原有的味道,才能將這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