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形成“1+1”“1+N”“N+N”3種模式
清河縣:共享工廠助力羊絨產業提質升級
本報訊(記者王潤恒 通訊員曹慶隆)6月29日,清河縣興利毛絨制品有限公司車間內,200多臺全自動電腦針織橫機隆隆作響,紗線筒飛速旋轉,顏色各異的紗線不斷進入織槽。天黑之前,這里計劃趕制出來自15家企業的1.7萬件衣物訂單。
“這些訂單由數字共享工廠生產。與傳統模式相比,共享工廠的生產效率總體提高46%,用工量降低30%,成本節約15%。”興利公司總經理朱立先說,衣物訂單的季節性波動較大,往往會短時間暴增或驟減,可能導致中小型企業難以投入大量資金擴大生產,或大型企業面臨產能閑置。現在,企業間共享設備和技術,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今年以來,清河縣積極探索共享工廠的商業模式和適用場景,盤活現有資源,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升級。該縣根據參與投資的企業數量和提供技術設備的企業數量,把共享工廠劃分為“1+1”“1+N”“N+N”3種模式。興利公司一家企業自建廠房并持有設備,向其他企業提供共享服務,就是共享工廠“1+1”模式。“1+N”模式是指一家企業投資建設廠房,聯合多家設備生產廠商入駐,“N+N”則是多家企業合資建設廠房、購置設備。
在大批量引進電腦橫機等設備、推動企業建設共享工廠的過程中,清河縣對工廠投資、引進設備,給予投資額10%的補助獎勵;建設“清河縣事坦格羊絨針織數字研究院”,給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提供針織數字化設計、3D虛擬仿真等公共服務;創新推出“優化營商環境監測點”“企業評議局辦股室”等,為發展共享工廠提供良好環境。
“清河縣將圍繞物流倉儲、產品檢測、設備維護等企業的需求,引進優質社會服務資源,探索發展集約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能力共享模式。”清河縣羊絨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唐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