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初步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本報記者 王帥薇通訊員王冰葛子策
日前,清河縣一企業管理人員與雇傭工人產生糾紛。僵持不下時,當地調解員焦亮及時介入,多次勸說調解,促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避免了可能引起的衍生糾紛。
基層調解員就地開展調解工作是我市法律服務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我市圍繞普法宣傳、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人民調解等重點工作,全力整合資源、全面拓展領域、全速提升質效,初步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律服務保障。
“法治體檢”護航企業成長
“有你們的專業護航,企業發展更安心了?!?月5日,“律企攜手同行”服務團隊的律師免費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邢臺分公司開展法律風險防控專題培訓,受到企業負責人好評。
今年以來,市司法局依托重點產業和法律服務資源庫,持續深化“服務實體經濟 律企攜手同行”行動,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法治體檢”等服務,更好滿足企業需求。
“法治體檢”是市司法局組織的公益性法律服務活動。參加活動的律師深入重點民營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和依法治理情況,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和實踐優勢,分析企業的法律需求和風險點,幫助企業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環節,健全法律風險預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機制。
連日來,平鄉縣司法局組織工作人員在第十七屆中國·平鄉(北方)國際自行車童車玩具博覽會展館,為參展企業、客商開展法治宣傳;巨鹿縣司法局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邀請律師入企舉辦講座;廣宗縣司法局組織律師深入自行車車企開展入企法律問診活動……有了律師團隊的“一對一”護航,企業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穩健。
公證服務打出“暖心牌”
“多虧了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忙前忙后到民政部門、檔案部門調取相關證明,幫助我順利拿到繼承公證書?!苯?,家住信都區張村街道的梁女士對“綠色繼承”服務十分滿意。
今年以來,我市公證機構試行“公證+綠色繼承”服務模式,為不能或難以提供辦理繼承公證相關材料的當事人,提供代為調查核實、搜集材料、上門辦證等服務。公證人員通過實地、電話、網絡等多種途徑,溝通聯系各企事業單位、居委會、鄉鎮等部門,調查被繼承人的家庭情況,切實減輕群眾“開證難”負擔。
在此基礎上,公證機構還主動延伸服務,為不方便及時取證的當事人提供24小時智能取證柜服務。
今年以來,通過持續開展“公證減證便民提速”活動,公證機構進一步縮短辦證時限、精減證明材料,拓展“一證一次辦”,推進“一事一站辦”,推動辦證方式多元化、辦證流程最優化、辦證材料最簡化、辦證成本最小化,讓更多群眾在減證便民服務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6月底,全市共辦理公證事項6702件,其中國內公證5087件,涉外公證1615件。
打造家門口的“法律課堂”
文化浸潤人心,深植法治精神。近日,筆者走進南和區的法治文化主題公園,一股濃郁的“人文法治”氣息撲面而來。法治標語、名言警句……各種法治宣傳元素既接地氣,又通俗易懂。
正在休閑的市民告訴筆者,每天都有不少人來公園散步、拉家常,順便還能學學法律知識,這里已成為當地群眾學法的“打卡地”。
“推進全民守法,需要進一步加強普法,讓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圍。”市司法局法治調研督察與普法依法治理處處長李國介紹,在隆堯縣,各村以“口袋公園”為依托,將法治元素、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綠化景觀當中,精心打造出一批建在群眾家門口的主題公園;在臨西縣,許多村莊打造“法治宣傳一條街”,涵蓋鄉規民約、法律援助、鄉村振興等元素,使村民在散步時就能品味法治文化、學到法律知識。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縣級以上法治文化陣地221個。各村、社區因地制宜建設法治櫥窗、長廊、小廣場、法治書屋等,打造家門口的法治文化陣地,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從“法治體檢”到打造家門口的法治陣地,我市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法律服務供給,推動法治陣地再靠前,讓廣大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家門口的公共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