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露橦
“世廣庭長,你不記得俺了?一看你掂的這袋子,俺就認出你了。前兩年,俺親戚家的矛盾就是你給調解開哩,后來兩家再沒置過氣。”一見面,說話人就攥住“世廣庭長”的手一個勁兒道謝。
這是發生在不久前的一幕。“世廣庭長”名叫王世廣,沙河法院白塔法庭原庭長,現任沙河法院特邀調解員。說話人名叫紀生良,沙河市白塔鎮白塔村村民。這次,因為涉及自家的鄰里糾紛,和王世廣再次見面,紀生良眼里滿是欣喜和對問題解決的期待。
今年是王世廣在沙河法院工作的第35個年頭。其間,在他的帶領下,服務4個鄉鎮88個自然村的白塔法庭,婚姻家庭案件調撤率長期保持在80%以上,服判息訴率達95%,在全市法院系統名列前茅。
35年間,簡易手提袋、筆記本、布鞋,這“三件套”讓很多人記住了“世廣庭長”,也成為他把矛盾解決在群眾家門口的“得力助手”。
把簡易手提袋當公文包
他是最不像法官的法官
王世廣挺土,總愛用個裝飲料的簡易手提袋當公文包。
他說,自己是沙河市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從小儉省慣了。這袋子結實、防水。案卷往里一裝,走哪帶哪,拿放也順手,挺好。
今年61歲的王世廣皮膚黝黑,身材瘦削,有些許駝背,額頭上滿是深深淺淺的皺紋。和當事人聊天時,總愛兩眼瞇成一道縫,露出兩行白牙、一臉憨笑。
“我認識世廣快30年了,每次他來村里,都是步行、掂個手提袋、穿那件從集上花30塊錢買的T恤。起初,我也不信——瞅著這樣貌,挺土氣,他是我們眼里最不像法官的法官。” 采訪中,沙河市蟬房鄉蟬房村村干部趙增良對記者說,后來,他發現,這個“土”法官不簡單——
一年盛夏,蟬房村有兩人斗氣打架,事后一方經鑒定受輕微傷,雙方對責任爭議比較大。王世廣接手案件后,沒有直接認定責任,而是冒著酷暑專程到鄰縣,找到傷者就診的醫院,查閱就診記錄,弄清楚了實情——傷者是自己干活時不小心受的傷,輕微傷不是打架所致。王世廣當著兩家人的面把事說清,還了當事人清白。
“村里事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甭管多小的案子,世廣從來不嫌麻煩,經常是掂著案卷來村里好幾次,把事實調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他調解的事兒,都能案結事了人和,大家伙兒都心服口服。”趙增良說。
除了調解矛盾糾紛,王世廣還常到村里走訪,不少村民見了他都愿意嘮上幾句。村干部遇到撓頭的矛盾糾紛,常找他幫忙出面調解。對經手案件當事人和村干部沾親帶故的,王世廣也叫上村干部和他一起調解,事半功倍。對不理解調解方案的,王世廣就隨手從手提袋里拿出法律依據,給當事人分析原委、釋法明理。
久而久之,鄉親們都信他,有矛盾總愿意“叫世廣庭長說說”。
辦案心得寫滿4個筆記本
“他總有辦法讓案子峰回路轉”
王世廣挺倔,干不完活不吃飯、不睡覺。
“有一年冬天,我們調解一個離婚案子到天黑,雙方才達成調解協議。”曾和王世廣共事10年的王媛,現任沙河法院行政庭庭長。她回憶,那一次,她以為只要當事人在協議上簽了字,就可以結案了。可王世廣說,要想真正案結事了,還需要協調雙方按協議履行完畢,不留后遺癥。
“當天,世廣庭長繼續協調男方按約定退還女方的陪送物品,我們又開車到了遠在幾十公里外的男方家,看著雙方把陪送物品一一清點交接完畢,才下班回家。一看表,已是凌晨。”不只是這一次。王媛發現,基層法院案多人少,嫌時間不夠用的王世廣,從不睡午覺,從沒按點吃過飯,連節假日都在查案例、寫判決書。每次辦案回來后,不管多晚,他都堅持整理當天的工作內容,總結辦案的經驗教訓,記錄在筆記本上,弄完了才肯休息。
到今年,王世廣已整理經辦案件3227個,辦案心得寫滿了4個筆記本,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調解方法——
幾年前,沙河市劉石崗鎮劉石崗村村民張建民在鄰村開辦了一家企業,后因合同問題與企業所在村產生矛盾糾紛。調解時,雙方情緒都很激動、僵持不下。王世廣見狀,專門找間屋,讓雙方先關起門吵,自己在門外聽,等雙方把氣都撒完了,自己再瞅準“火候”進門釋法明理,三下五除二就把矛盾解開了。王世廣管這個辦法叫“搭臺唱戲法”。
對于田地權屬矛盾糾紛,王世廣總結出“現場勘驗法”,法官到現場勘驗,把問題擺在明面上,誰對誰錯一目了然,責任就能公平劃分。
對于民間借貸矛盾糾紛,他總結出“自行協商法”,把雙方當事人約到一起,讓他們自行商量怎么還錢、利息是多少、什么時間還完,原則就一個:不能讓誠實守信的群眾吃虧。
用這些辦法調解成功的案例,截至目前,沒有一個當事人反悔。
“每次看見當事人激動地跳腳,世廣庭長說得口干舌燥,我就覺得案子調解難度太大,大概率是調不成了,他卻總有辦法讓案子峰回路轉。”王媛打心眼里佩服。
穿布鞋上班,隨時入戶調解
“沖法官來了8趟,調解方案俺同意”
王世廣挺怪。“你把群眾當親戚,群眾才能信任你。”他常鼓勵年輕干警走出法庭,走到群眾中。35年來,他堅持穿布鞋上班,方便隨時入戶調解。可真到了群眾家里,他卻當起“黑老包”,也堅決不沾當事人一口飯、一滴水。
去年8月,沙河市劉石崗鎮八里廟村遭遇連續降雨,有民房地基被沖倒,影響到坡下鄰居的正常生活。雙方就房屋恢復原狀的費用產生矛盾糾紛。
按照約定時間,當天深夜,王世廣穿著布鞋,到群眾家里登高爬低反復測量。由于這天當事雙方都在氣頭上,調解并不順利,王世廣只得另約時間再上門。直到矛盾解開,王世廣前前后后去了8次。
其間,當事人質疑:“你們法官是不是有加班費呀?白天來、夜里來的,都來8趟了,叫吃飯不吃,叫喝水也不喝,你們到底圖啥?”
王世廣沒有直接回答,但只要雙方當事人一有爭議,他就第一時間上門勘驗,最后一次上門時,在村干部的見證和監督下,終于把責任劃分清楚。一方當事人先松口:“就沖著法官為了俺家的事兒來了8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調解方案俺同意。”另一方也跟著同意了調解方案。
“世廣庭長,群眾的水一口不喝,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回法庭后,有年輕干警這樣問王世廣。他反問:“你本來很公平,因為喝了當事人一口水,讓另一方當事人誤會你還沾了人家別的好處,不信你能‘一碗水端平’,你咋辦?”
這次之后,王世廣總結,提高調解成功率,還得用“笨”辦法——多去群眾家里坐坐了解情況,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群眾也不傻,知道誰對他好,誰是真心想幫他解決問題的,“疙瘩”也就順其自然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