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杜明
周玉林是一名“共和國同齡人”,曾當過民辦教師,又先后在地委黨校、威縣縣委、邢臺現代職業學校等單位工作,親眼見證了邢臺在各領域的快速發展。
周玉林先后當過民辦和公立學校教師。上世紀70年代末,他從北京師范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回到邢臺建設家鄉。
“當時剛改革開放,經濟領域的人才非常緊缺,受過專業教育的財務人員更是‘鳳毛麟角’。”周玉林說,他任邢臺地委黨校政治經濟教研室主任期間,非常關注經濟領域的人才培養,就此提交過許多意見材料和建議稿。
為寫好經濟相關課題調研材料,周玉林經常深入基層“蹲點”,請教相關領域專家,并整理素材到深夜。“這樣才能掌握更真實的情況。”這些經歷,也讓周玉林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快速發展變化。
1993年,周玉林到邢臺市財貿學校任副校長。“這時,學校里已經有財務、會計、計算機等10余個專業,經濟類在校生最多有1000多人。”周玉林說,短短十多年,雖然仍不能完全滿足各類企業的需求,但經濟人才已經從稀缺變得“寬裕”,高校經濟學教育還細分出多個專業,充分體現了邢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退休后,周玉林并沒有放棄為家鄉貢獻力量,常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2010年前,北俎村就有許多養殖蛋雞的企業,但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附加值不高。周玉林給當地企業出主意、想點子,還推動河北興達飼料集團與各家中小型蛋雞養殖企業的合作對接。在他努力下,北俎村逐漸有了完善的蛋雞養殖產業鏈,拉動了本村和周邊村子的經濟發展。
“我提出的建設北俎工業園區、蛋雞產業帶和打造沙河市東部‘經濟長廊’等建議,當地農業和發改部門很重視,制定相關政策時也采納了其中部分內容。”周玉林說。
在周玉林指導倡議下,北俎村青年企業家成立了“青年企業家聯合會”,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會員們還定期慰問村里的老人,提供公益服務。
2013年起,周玉林開始撰寫市經開區北俎村的村志。到2019年,他耗時6年多,共計撰寫80余萬字,分別輯印成了《北俎村志》《可愛的北俎》。在他筆下,不僅有當地的歷史先賢,也有自立自強的普通人,給年輕人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樣。
為寫好侯兆星、孔令海、孔建國等老前輩的革命事跡,周玉林自費先后到天津、南昌、云南等地,走訪當事人及其親屬,還到檔案館調取相關史料,力求作品真實客觀。
2020年3月,周玉林組織村民成立了“北俎陽光藝術團”,自己擔任二胡手。“我們自費購置樂器和服飾,義務為村民演出,圖一個‘大家高興、自己盡興’。”周玉林笑著說,藝術團目前已累計演出150余場,每次演出都能聚集一大批觀眾,場面“特別熱鬧”。
只要有時間,周玉林就會面向群眾義務開辦紅色主題講座。“把革命精神傳下去,為弘揚傳統文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周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