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杰
國慶節期間,圍繞“游太行泉城、逛邢州古街”主題,邢臺市在中心城區推出了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并沿著這兩條旅游線路開通了免費電動車游覽觀光專線。這兩條專線如同張開的雙臂,擁抱八方來賓。當然,熱情好客的邢臺人還有很多很多其他舉措,努力把我們邢臺打造成人們向往的地方。
串聯達活泉、柳溪泉、生態園、萬安泉、百泉鴛水、海洋樂園、同心島等點位的“環泉游”專線,立足百泉復涌新時代,深挖每一眼名泉的獨特文化,串珠成鏈打造精品環泉路線,擦亮“太行泉城”金字招牌。
串聯北長街、南長街、清風樓、府前街、好南關、東南角樓、大開元寺等街區的“逛古街”專線,立足邢臺3500多年建城史,以清風樓為原點,重點挖掘“好南關”的商業文化內涵。尋找百業興盛、萬家繁榮的幸福路徑。
對于家鄉的認知有一個曲折歷程。種種原因,百泉曾經枯竭若干年,生態環境變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首老歌,很符合我當時的心境,叫作《我的故鄉并不美》。歌詞中唱:“我的故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依戀在小村周圍。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獲著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輩又一輩。故鄉,故鄉,親不夠的故鄉土,戀不夠的家鄉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變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地肥水美?!备枨磉_了對故鄉的熱愛和深情,盡管故鄉的景象并不美,但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真情和汗水,改變故鄉的面貌,使其變得更加美好。故鄉是曾經的家鄉,家鄉涵蓋著故鄉。兩者有共同的情感紐帶、文化傳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為邢臺人多么期盼家鄉美好起來呀。今天的邢臺,我們自己與自己比,確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與發達地區比,我們還是欠發達。我們要奮起直追,“工業立市”“文化興市”,凝心聚力,腳踏實地。
人性有一個特點,在家鄉時間長了就會感覺麻木甚至膩煩。沒有了新鮮感,看哪兒都是熟視無睹,司空見慣。因此就把象征希望與美好的“詩”與家鄉之外的遠方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固定詞組“詩與遠方”。其實你的詩與遠方就是當地人的美與家鄉;我們的美與家鄉,可能就是外地人的詩與遠方。我們權且把“美與家鄉”這個詞組也固定下來,作為與“詩與遠方”相對應的詞組,以便于分析討論。
人們常說外面如何如何好,有“詩與遠方”。如果讓他說說原因,他就說我就是這么覺得。人的感覺多是朦朧的表層。感覺雖然是思維的源泉和基礎,但卻是人認知的低級層次。人的認知起碼要有思考過程,找出依據或理由。我們不排斥遠方,但是我們更應該熱愛家鄉。因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家鄉養育著我們,我們應該知恩報恩,努力發掘發現發揚家鄉的美。因為什么,所以什么,這是因果思維,是認知的第二個層次。
有人調侃說,旅游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出發,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轉悠轉悠。家鄉的山水風物、花鳥蟲魚與遠方的那些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把蘊藏在身邊的美發掘發現發揚出來。詩與遠方和美與家鄉是質量互變、對立統一的關系。相對于宇宙,地球是我們的家鄉;相對于地球,祖國是我們的家鄉;相對于中國,邢臺是我們的家鄉。這是辯證思維,是認知的第三個層次。
我們熱愛家鄉,但不妨礙我們走向遠方。恰恰相反,為了家鄉,我們要走向遠方。當然,我們的感情原點永遠在家鄉。今年9月25日8時44分發射的“東風快遞”循著“錢學森彈道”飛行,在太平洋國際水域炸響。一發導彈為祖國家鄉震懾了地球村里的“魑魅魍魎”。錢學森就是從祖國家鄉出發外出求學,44歲那年,歷盡千難萬險學成歸來。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已然是一個地球村。“天涯若比鄰”,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我們不能狹隘,不能目光短淺。為了家鄉的發展,我們到遠方學習深造、選商招商,到北京到深圳,到歐洲到美洲,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利于我們的家鄉。這是系統思維,是認知的第四個層次。
詩與遠方vs美與家鄉,就像是一個辯論賽的賽題。你給我講自己感覺,我就給你說因果,你給我說要辯證,我就給你講系統。我們的認知有局限,我們的認知要拓展。我們要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世界觀。
我們用歌用舞用詩用畫等多種形式表達對家鄉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如百泉復涌,那是一條條洶涌澎湃奔騰向前的潛流;如古城修復,那是一條條穿越時空直達未來的路徑。我很喜歡贊美家鄉的歌曲《百泉之約》《請到邢臺來》等。但是此刻,我更愿意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首更老的老歌《誰不說俺家鄉好》表達我的心情。請看國慶期間刷爆朋友圈的小視頻《太行泉城,我看邢》,“知之深,則愛之切”。越是了解家鄉,就越是熱愛家鄉。我愛“詩與遠方”,我更愛“美與家鄉”。家鄉是我的感情原點,是我安放心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