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傳統村落繪就鄉村新畫卷
本報訊(記者尚子琪通訊員劉子昂)“石鋪街巷起伏蜿蜒、石墻石屋高低錯落,看著這些美麗的景色,心情既輕松又愉悅。”近日,在信都區將軍墓鎮前河岔村,清幽的環境、豐富的古建筑讓前來的游客不由得嘖嘖稱贊。
前河岔村現存元、明、清、民國遺留古青石建筑155座,保留著石碑、戲樓、寨墻、井、橋等物質文化遺產,去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該村積極統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目前已對120余座古青石建筑進行了修繕。
“新與舊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古建筑的修復中,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里。”該村黨支部書記霍軍勝介紹,在堅持“修舊如舊”原則的同時,他們充分考慮了宜居性功能,比如拆除過去亂堆亂放的雜物,清理出一個個觀光小平臺,放上石碾、石磨、石凳等,改善居住條件。
修復只是前提,傳統村落要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與文化優勢,依托各村的獨特條件,將山水文化、非遺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與村莊古貌進行融合,帶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傳統村落承載著邢臺歷史記憶、文化與地域特色,保護傳統村落是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目前,全市已有7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均完成掛牌保護,并建立了傳統村落信息檔案。”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班負責人喬玉輝表示,我市將持續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著力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機制和模式,為傳統村落注入活力,推進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