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計劃年內打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層特色試點43個
讓擴綠興綠護綠“家底”更豐厚
本報訊(記者王露橦 通訊員崔蕾)“老王,酸棗汁出新包裝了。我送點貨過去給你看看。”11月7日,信都區龍泉寺鄉前東峪村黨支部書記郭伍增一大早就開車出門,為酸棗汁銷售跑訂單。乘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酸棗種植成為前東峪村的甜蜜事業。
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市建設,著力打造信都、內丘、沙河、臨城、任澤等5個先行示范縣(市、區),鼓勵各地在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拓寬林權增值渠道、活化投融資機制、探索國有+集體發展模式、壯大林草特色產業等方面因地制宜、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在此基礎上,今年全市計劃打造基層特色試點43個,不斷豐富和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讓擴綠、興綠、護綠的“家底”更豐厚。
以信都區為例,前東峪、后東峪、前熬峪、小龍泉寺、奚家垴、南東山等30個村從單打獨斗轉變為和周邊村組團闖市場,把零散的1.6萬畝山場進行集中承包經營,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股東,共同成立邢臺興泉棗業有限公司,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和農、社、企利益聯結機制,走高效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成為頗具代表性的基層特色試點之一。
“各村把酸棗采摘下來后,統一運到生產車間,加工成酸棗汁。”郭伍增看到了希望,“眾人拾柴火焰高。山場的好生態和大家伙兒的好日子都更穩當了。”
山區的酸棗“甜”,平原的赤松茸也“甜”。
“我們流轉承包任澤區永福莊鄉嶺四村的林地,外出學習赤松茸種植技術,回來后在林下試種,畝收益上萬元。”邢臺萬晟秋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杜建強說,看到生態產品的經濟效益后,今年,企業發展林下種植赤松茸面積40畝,并計劃繼續擴大規模。
與此同時,我市總結推廣前南峪、富崗、綠嶺經驗,持續探索和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推進全市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市經濟林面積達到179萬畝,林下規模經營面積達18.7萬畝。
改革進程中,我市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高質量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研學”“生態+康養”等業態奠定基礎。信都區太行山地休閑度假區、內丘縣康養休閑旅游區、臨城縣山水休閑度假旅游區、沙河市生態田園特色旅游區等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片區,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出行目的地。
按照計劃,我市還將發揮國有林場輻射帶動作用,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開發造林碳匯、森林經營碳匯等項目,拓寬林權增值渠道;創新林權融資機制,推動試點金融機構對林業信貸支持力度逐年增大,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