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全省年度夏玉米單產紀錄、大面積“噸半糧”高產紀錄——
南和區:糧食穩產高產有“秘笈”
本報記者 孫瑞超 通訊員 武國棟
日前,在南和區閻里村的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田內,農戶正忙著管理冬小麥。前不久,正是在這片農田上,通過機械實收測產得到的數據顯示,2756畝夏玉米“MY73”示范田平均畝產達869.45公斤,“熙單33”百畝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達1023.11公斤,刷新了本年度全省夏玉米百畝方和千畝片的單產最高紀錄。
追求穩產高產,是糧食生產永恒的主題。近年來,南和區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扎實開展主糧作物單產提升工程,通過優選種子、做好管理服務、提升地力等,創造全省年度夏玉米單產紀錄、全省大面積“噸半糧”高產新紀錄,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何為“噸半糧”?南和區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溫春爽介紹,這要求一年兩季畝產糧食達到一噸半(1500公斤),其中,小麥畝產650公斤、玉米畝產850公斤以上。今年,南和區夏糧小麥畝產701公斤,再加上秋糧玉米畝產869公斤,在省內創造出大面積“噸半糧”高產紀錄。
“今年夏玉米生長季內遭遇了播種期間持續高溫干旱、散粉期連陰雨、灌漿期階段性低溫等不利氣象條件,能夠豐收實屬不易。”金沙河合作社種植基地負責人王豪楠說,“這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和專家的得力指導!”
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種子,是促進豐收的法寶。為確保玉米單產提升,今年,金沙河合作社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河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在市、區農技人員的具體指導下,精心選用東單1331、MY73、偉科702、滑玉698等耐密高產品種,并將種植密度由每畝4000至4500株提高到6500株。
“我們運用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栽培技術,采取高性能播種機導航播種、滴水齊苗、精準化控、病蟲害一噴多效等關鍵田間管理措施,促進增收增產。”溫春爽介紹,農技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讓好技術為種田托底,南和區按照“圍繞產業找需求、根據需求選專家、政府牽頭建團隊、校地合作興產業”模式,聘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何中虎、李少昆研究員為高級顧問,將專家工作站建到田間地頭,讓“院士與農民做鄰居、農民為專家做實驗”成為常態。
糧食種得好,更要收得好。南和區創新打造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戶提供種藥肥、耕種管收、產加銷全流程服務,統一機械作業、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生產經營,有效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目前,全區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105家,擁有現代化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20460臺(套),農機日作業能力達10萬畝。
該區還持續發力提升耕地的地力等級。去年以來投入2810萬元,打造高標準農田2.01萬畝,打牢豐產高產土地基礎,大力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土地深松等技術措施,全區秸稈還田利用率、綜合機械化率、配方肥利用率分別達99.08%、98.8%、95.75%。
糧食生產,季季壓茬。時下,南和區34萬畝冬小麥長勢喜人。希望的田野上,新的豐收正在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