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百泉湖航拍
掃碼看視頻
本報記者 丁邵一/文 王潤恒/圖
11月27日,記者沿鄉間小徑行至市經開區王快鎮百泉社區、北廠社區交界處,記者看到在陽光照耀下,百泉湖面泛起點點波光。湖畔蘆花如浪,隨風而蕩。周邊民居挨挨擠擠,鋪陳開去。這里儼然一片世外桃源。“這是我們家門口的百泉湖。”家住百泉社區的古稀老人魏安芹說。
“出襄國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據《順德府志》記載,有關百泉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經》。從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石棒和菱齒象化石,到商周時期的陶器殘片……一件件發掘于百泉附近的珍貴文物,把祖先伴泉而居、繁衍生息那段歷史展現在世人面前。
“百泉湖水面最大時有上千畝,泉水冬暖夏涼,水中魚蝦成群。那時候,我們最喜歡在水邊玩,每天上學前,把骨頭和盆放在水里,中午回來,滿盆魚蝦就夠一家人吃道菜。”談及六七十年前的場景,魏安芹的眼里閃著光。那時,百泉社區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當地人向記者講述,在明清時期,百泉水養出來的大米還曾作為貢品進京,噴涌不息的泉水灌溉邢臺城南至南和近40萬畝的耕地。
甘洌的泉水滋潤了這片土地,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傳聞和故事。“明朝萬歷年間吏部尚書王本固的家鄉就在這一帶,市里的‘小黃河’因他得名。”魏安芹介紹,相傳,乾隆十五年,曾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返京時途經百泉,被群泉噴涌、蘆葦成片、河魚肥美的景象吸引,盤桓數日,發出“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的感慨。
夕陽西下,漫天金霞與百泉湖光交相輝映,白鷺掠過湖面,野鴨結對游弋,蘆葦叢中不時傳出悅耳的鳴叫。“近兩年,泉水穩定復涌,湖里的蘆葦、蓮藕越來越多,成群的魚蝦吸引候鳥來這兒休憩越冬。”百泉社區黨支部書記鄭昭說,能再見到這樣的美景,大伙兒都特別激動,說什么也要把它保護好。
如今,環湖道路和護欄的修建、綠化美化工程的實施、各類魚苗的放養、生態水草的種植、當地巡護隊的組建,讓這片碧水清泉得到更好的守護。再觀百泉,仿佛置身于夢回江南的詩意畫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