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芳
每天清晨8時許,信都區南大郭鎮南高村的紅薯粉條加工廠就熱鬧了起來,工人們忙著制作純手工紅薯粉條,篩選清洗、磨漿漏粉、冷卻晾曬等工序有序進行。
晾曬場地,一排排粉條晾曬在竹竿上,工人們穿梭其間,不停地抖擺、整理著粉條。“這是昨天做的,要在冷庫冷凍一晚,然后進行晾曬,曬干后裝袋、標斤、銷售。”南高村黨支部書記左玉寶說。
南高村地勢較高,土壤疏松肥沃,適宜紅薯栽種。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該村成立了南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300余畝種植優質淀粉型紅薯,搭建生產廠房,并投資30萬元購置淀粉和粉條兩條加工生產線,利用農閑時間加工紅薯粉條。
“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我們多次改良制作工藝,摒棄一些煩瑣且易造成品質不穩定的環節,如今做出來的粉條口感筋道,下鍋久煮不爛。”說起村里粉條的特點,左玉寶眼中滿是自豪,“去年,全村淀粉、粉條加工綜合產值達150萬元,生產紅薯粉條5萬多斤,市場反響很好,今年預計生產12萬斤。”
紅薯相關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本村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村民張金朝說:“在這兒打工一個月掙2000多元,既有穩定收入又能照顧家。”
南高村的粉條加工廠是信都區發展特色產業的縮影。近年來,該區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鼓勵各地發揮區域優勢,明確發展定位,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讓冬閑變冬忙,壯大集體經濟,拓寬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