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服務農田績效面積31.9萬畝,實現農業節本1434.83萬余元——
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直達農戶
本報訊(記者馬維勇 通訊員趙偉剛)當前正值小麥越冬期。在臨城縣東鎮鎮后留村3000多畝地塊里,綠油油的小麥探出了頭。
“播種以來氣溫偏高,不少地塊出現小麥旺長。”臨城縣供銷社生產資料公司經理張華帶領公司員工走了幾個地塊后決定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過幾天低溫凍傷小麥根系。
在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像張華這樣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人還有很多。
2024年,完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被列為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開展“黨建引領、村社共建”百村示范千村推進工程,堅持“生產規模化+服務社會化+農民組織化”思路,以全資控股的基層社、社有企業為主體,整合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社會資源,開展“耕、種、管、收、加、儲、銷”系列化服務,構建起以供銷合作社為主導、社有企業為龍頭、基層組織為骨干、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去年,我們村與縣供銷社生產資料公司簽訂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合同,由他們提供耕、種、防、收等服務。”后留村黨支部書記趙賢鋒算了一筆經濟賬:全程托管后,每畝地兩季可獲得800元至1100元保底收益,比一般的土地流轉高200多元。
“我家有6畝地,兒女長年在外,不少農活干起來很吃力。”年近花甲的村民趙書軍說,他把自家農田托管出去后,播種、打藥、收割等環節都是企業用機器操作,省時又省力,一年兩個播種季算下來,每畝地還能增加近400元的收入。
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是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舉措。在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過程中,我市鼓勵各試點縣(市、區)整鄉整村推進,集中連片行動。“對成方連片的土地,使用大型農機作業,不僅可提升種植效率,每畝還能減少化肥用量20%至30%;病蟲害防治方面,利用無人機每天可作業600畝,減少農藥用量20%。畝產效益與耕種成本的一升一降,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增收。”市供銷合作社主任王永偉說。
據了解,2024年,我市共有12個縣(市、區)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服務農田績效面積31.9萬畝,實現農業節本1434.83萬元,糧食增產969.3萬公斤,帶動農民增收2398.38萬元、村集體增收18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