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管”到“專業管”——
“共享管家”讓老舊小區“煥新顏”
社區物業管理服務關系千家萬戶,是事關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管理的“民生大事”。為深入挖掘社區物業管理的創新經驗與成功實踐,邢臺日報社即日起推出“提升物業管理水平的邢臺探索”系列報道,組成記者小分隊深入社區一線,實地探訪老舊小區如何實現華麗蛻變,解析物業多元化服務的生動樣本,全方位展現職能部門、街道社區、物業企業協同共治的“邢臺方案”,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梁慧麗
2月16日,襄都區北大街街道色織南生活區內工人們熟練地安裝著電動車充電樁,保潔人員則在居民中心進行深度清潔。居民翟玉霞感慨道:“‘共享管家’上崗后,小區的設施逐步完善,環境也煥然一新,變化肉眼可見,老小區越來越‘年輕’嘍!”
色織南生活區是一個有著40多年房齡的老舊小區,2024年以前既無專業物業接管,也無規范管理體系,且基礎設施老化、環境較差,是典型的“老破小”。這一情況并非個例,在我市,老舊小區因其規模小、單獨管理成本高,加之居民購買物業服務意識不強,普遍處于無物業管理狀態,一直是城市治理的“洼地”。
面對這道老舊小區“失管”難題,我市拿出了破局密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創新推行‘共享管家’模式,實現老舊小區從‘無人管’到‘專業管’的轉變。”市住建局物業管理科科長苑宗輝介紹,該模式按照“物業打包管理”理念,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將所有無物業的老舊小區組團式管理,集中給一家物業公司實施管理服務,讓老舊小區共享保潔、秩序維護、投訴維修等服務資源,通過規模效應攤薄運維成本,提高老舊小區物業企業化覆蓋率。
與此同時,考慮到老舊小區退休職工與老人占多、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實際情況,物業公司推出“菜單式”分級服務,既有每平方米0.3至0.5元的月費標準,也有108至180元的包年方案,對應不同服務項目,居民可“按需點單”。
眼下,襄都區3個街道辦事處打包182個小區,通過“共享管家”引入物業企業管理,物業企業覆蓋率由原來的26.8%提升為53.7%;臨西縣對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推行“國有管家+共享管家”模式,組建國有城投物業公司,不以營利為目的,對16個小區提供專業化物業企業管理;市住建系統下屬冀美物業集團踐行國企擔當,在市區對68個小區開展物業兜底式服務;交建集團下屬路橋物業公司參與“共享管家”模式,打包服務襄都區5個老舊小區……
得益于專業的物業管理,社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居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安鷺(河北)居民服務有限公司入駐北大街街道色織南生活區后,小區安裝了智能道閘,居民靠“刷臉”就能便捷進出,有效防范了外來人員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西大街街道引入邢臺市前澄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后,物業對金水灣小區多年因故障無法使用的監控進行全部維修,對小區公共照明進行了全面增配和修繕,小區15棟樓均新配備了消防器材,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一個個被解決的問題變成好口碑積累下來,居民們也在用行動投票。“以前老舊小區居民不愿意交物業費,覺得這是‘冤枉錢’,現在幾乎不用做動員工作,很多人都主動交。”襄都區住建局副局長孫雷說,“用居民的話說,我們這是實現雙向奔赴了。”
老舊小區煥新的“治理密碼”仍在續寫新篇。接下來,市住建局將繼續推行“共享管家”和“大物業”管理機制,不斷推動老舊小區管理服務向規范化、社會化和精細化發展,努力實現主城四區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讓更多居民住得舒心、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