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硇村為中心,輻射周邊15平方公里,串聯起石門溝村、西溝村等多個點位
沙河市著力建設太行山特色傳統村落民俗文化度假區
本報訊(記者王帥薇通訊員庫鑫)3月24日,沙河市柴關鄉石門溝村民宿建設現場一片火熱景象,工作人員正忙著對新建成民宿進行內部布置。“‘五一’假期前,這些民宿將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沙河傳統村落住宿的新標桿。”該村黨支部書記高曉峰說。
去年以來,沙河市堅持“康養+”戰略,依托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以王硇村為中心,加大配套設施投入,輻射周邊15平方公里,串聯起石門溝村高家大院、西溝村康養民宿等多個點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項目投資,著力打造具有太行山特色的傳統村落民俗文化度假區。
太行山一帶森林環境空氣清新優良,含有大量芬多精、負氧離子等重要的療養元素,具有發展康養產業的天然優勢。沙河市謀劃促進康養與“森旅”融合,在紅石溝、九龍溝、北武當山等景區推出森林花海、瑜伽禪修等特色項目,配套打造生態農場、臨湖民宿等新業態;推動康養與“農旅”融合,建設王硇、大坪等特色鄉村度假旅游村,開發主題旅游線路和短程旅游產品,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休閑新空間。
文化賦能是度假區建設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民俗文化方面,該市深度挖掘沙河皮影戲、秦王破陣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玻璃、琉璃、四匹繒等文創產品。在古建筑文化方面,圍繞深度挖掘王硇村東南缺、伸曲巷、拐彎抹角等古石樓群,設計開發古村夜景,大力發展古村夜間經濟。在農耕文化方面,聚焦挖掘織布、碾米、納鞋底、荊編、剪紙等,開展大農事體驗,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在紅色文化方面,圍繞129師抗戰歷史、范子俠將軍事跡、抗日縣政府舊址等,組織實景演繹,重現紅色歷史。
春節以來,度假區范圍內的秦王湖、王硇、桃花源等景區人流如織,客流量達38萬人次。據介紹,為把更多“流量”進一步轉化為“留量”,當地還謀劃升級度假區周邊的基礎保障及配套設施。
圍繞交通網絡升級,該市將重新命名太行山高速冊井下道口,新建旅游專線串聯古村落群,高標準打造S329、新廟柴、新三川貫通等通景區交通網絡,構建“零換乘”全域交通體系。在民宿配套方面,該市規劃的500余套客房已完成90%的工程量。此外,還謀劃在王硇景區建設游客服務中心,重點發展老爺山林場樹屋、秦王湖畔等特色民宿,同步推進房車營地、自駕車驛站等新業態,提供“藏于林間、融于山野”的旅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