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艦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幾縷思故人,長歌浩蕩祭英魂。連日來,廣大市民紛紛以各種形式祭奠、緬懷革命先烈,深切緬懷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讓英烈精神成為激勵后人不懈奮斗的力量源泉。當緬懷的燭光照亮來時路,照見的恰是人們奔赴遠方的精神坐標。
緬懷是一座橋梁,連接著精神的傳承。清明時節寫下的一封家書、擦拭的一座墓碑、獻上的一束白菊,傳遞的是血脈里的家國情懷。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先輩篳路藍縷的奮斗、祖輩耕讀傳家的堅守,都化作滋養當下的精神養分。這種穿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讓信仰的火種生生不息,讓奮進的力量代代相傳。
緬懷更是一聲號角,激蕩著奮進的足音。今天在烈士陵園佇立的每一分鐘,在紀念館凝視的每一件舊物,都在回答一個命題: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開創未來?最好的緬懷,從來不是淚水的泛濫,而是將追思轉化為實干,把精神轉化為行動。三尺講臺上的教師多一份仁心,田間地頭的工作者多一份篤定,實驗室里的科研者多一份執著,便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悼念與追思更應與使命同頻。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民生保障……每一項事業都關乎未來。把清明時節凝聚的情懷,化為破解發展難題的智慧;將慎終追遠沉淀的思考,轉為攻堅克難的勇氣,這才是新時代應有的紀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