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農村資產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本報訊(記者周林 通訊員喬金龍)4月1日,新河縣挽莊村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種植大戶鄭慶伍拿著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頒發的交易鑒證書滿臉笑容:“以前租地像‘打暗牌’,現在都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操作,我這290畝四荒地的5年承包權,每畝年租金900元,價格公道手續明!”
這次讓老鄭安心地交易,源自新河縣農村產權交易模式的完善與健全。走進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大屏幕實時滾動著全縣待交易的土地信息,競標人現場競價,過程公開、公正、透明。
“現在交易就像網購一樣透明。”挽莊村黨支部書記鄭建廣指著公示墻介紹:想掛牌交易的土地,要過“六道關”——村集體組織理事會提出議案、村組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商議、村里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鄉鎮審核、縣交易中心把關。所有材料錄入系統,連荒地的位置、土地性質、面積等信息都標得清清楚楚。
自2023年成為全國試點以來,新河縣搭建起“縣中心——鄉鎮站——村里點”三級服務體系,把13類農村資產搬上交易平臺。村民想流轉土地,到村服務點就能辦手續;城里投資者想承包,通過平臺報名就能參與競價。曾經讓農民頭疼的“口頭協議”“抽屜合同”,現在全部變成系統生成的規范合同。
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全縣已有326宗交易通過平臺完成,成交金額突破8300萬元。不僅承包地、集體廠房能交易,連老果園的果樹、廢棄校舍的使用權都成了搶手貨。八里莊村的閑置學校經平臺競價,以每年租金5000元出租給一水利機械公司,盤活了農村集體資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我們給每筆交易都配了‘多重保險’。”新河縣交易中心負責人趙慧軒向記者介紹監督機制,每場交易不僅有錄音錄像存證,還有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社會監督成員庫成員現場見證。他們強化監督管理,成立監督管理委員會,全面監督管理各項產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