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邵一
四月的邢臺,水暖風輕。記者沿小徑行至位于市經開區王快鎮百泉社區、北廠社區交界處的百泉湖,一泓碧水豁然眼前。陽光下,百泉湖面碎金躍動,湖畔竹葉隨風輕舞,民居錯落有致,炊煙裊裊,恍若一幅水墨丹青。
設施建設為這幅畫卷勾勒出清晰骨架。眼下,百泉湖建設如火如荼:四合院、牌坊、百泉閣等建筑古韻盎然,橋梁亭臺點綴其間;漁人碼頭、游客中心等主體工程拔地而起,路面、廣場、停車場進入鋪裝收尾階段。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縱橫貫通的水系——北牌坊至百泉湖的河道活水潺潺,與主湖形成靈動循環。主泉眼處以浮萍為標識,既保留自然野趣,又為景觀增添詩意。“4月底前將完成綠化、路面等核心工程。”該項目施工方負責人鄭昆鵬介紹,建設者們正晝夜奮戰,以匠心打磨細節,確保百泉湖在“五一”如期開放。
在生態與人文的交織中,百泉湖設計亮點頻出。設計巧妙融合北方的磅礴大氣與江南的靈秀之美,牌坊鐫刻“太行泉城”風骨,亭閣楹聯書寫3500年文化底蘊。湖岸采用生態駁岸,卵石與水生植物自然過渡;觀景平臺延伸入水,讓游客近距離感受清波瀲滟。“我小時候,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再往前,傳說乾隆皇帝也發出‘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的感慨。”家住百泉社區的古稀老人魏安芹說,他現在經常來百泉湖遛彎,看到家門口的新變化就更多了一份期待,期待建成后的百泉湖成為讓更多人認識邢臺、了解邢臺、愛上邢臺的新窗口。
與此同時,生態之美催生出發展新機遇。隨著百泉湖顏值不斷提升,周邊業態悄然蝶變:民居改造為民宿客棧,農家樂飄出邢臺大鍋菜的香氣。“以前總覺得江南才有水鄉,現在發現水鄉就在眼前。”在百泉湖畔寫生的市民劉佳昊感慨。
暮色漸沉,晚霞把百泉湖染成一片金紅。野鴨悠然劃開漣漪,遠處不時發出幾串清越的鳥鳴。如今的百泉湖,不僅是市民珍視的生態明珠,還承載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期許。在這里,一泓清泉映照古城新韻,生態與人文共生的故事,正隨著潺潺水聲,流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