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家屯排鼓
敲響傳承600年的鼓聲
掃碼看視頻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郭紅玉 通訊員 王平群文/圖
身著大紅色傳統服裝,有的斜挎腰鼓,有的雙手持镲,隨著堂鼓的敲響,表演者花樣穿行、咚咚鏘鏘配合著,瞬間將現場的歡樂氛圍拉滿。4月26日,在邢臺豫讓橋街道界家屯,一場浩蕩的排鼓表演打破了村子的寧靜,吸引了眾多村民圍觀。
歷史悠久
界家屯排鼓在該村流傳已久,與長信排鼓等流傳于邢臺的排鼓一樣,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代。界家屯排鼓有自己的風格,目前,有一支30多人的排鼓隊。
該排鼓表演時,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也可進行上百人的表演。套路包括二龍出水、四門兜底、十字傳花、雙龍傳花等,并分別加配行路鼓、跑花鼓、斗镲鼓和老鴰歸巢鼓4種鼓器樂。
界家屯排鼓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隊列縱橫變化有序、敲擊有力、鼓聲豐滿歡騰。表演由二人對敲到四人對敲,再到二龍出水、四門兜底、十字傳花、雙龍傳花,隊形或方形或圓形,或一字隊形或十字花形,變化多樣。氣勢奔放而不失威武,喜慶,常用于宗教、民俗、典禮等相關活動。
排鼓表演在該村一直流傳至今,且四處展演,僅2024年,界家屯排鼓隊就在任澤區、市區好南關、沙河等地演出20多場次。
該村的《王氏家譜》里記載,明朝永樂四年,始祖王成輔由山西洪洞汾邑河東遷址河北邢邑(今邢臺)界家屯村,自此,排鼓開始在當地承襲流傳,并不斷形成了如今獨具特色的界家屯排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傳說,明朝年間本村有一書生屢考屢敗,屢敗屢考。數年后忽聞其聲名鵲起,準備回村跨馬游街,村民連夜點松柏燈并在村外的土崗上擂起排鼓夾道歡迎。如今,界家屯村外的茶棚、水場崗、南崗、北崗、東崗、西崗、甜棗崗等一些地名,依舊留有土崗擂鼓夾道歡迎的故事。
傳承不斷
“排鼓是個絕活,時間或長或短,人數或多或少。目前沒有鼓譜參照學習,都是聽著鼓點一代一代言傳身教傳下來的,沒有捷徑可走。”該村75歲老人王付林說,自己20多歲就開始組織本村排鼓表演,演練排鼓的難忘畫面,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80歲的鄭鳳祥老人回憶,他的爺爺就是界家屯排鼓的老鼓手之一,教排鼓時,非常嚴厲。爺爺手里常拿著兩根木棍,一邊教敲鼓方法一邊檢查敲鼓隊員的掌握程度,發現敲錯的,直接就用木棍進行敲打訓誡。
“我的爺爺也是老鼓手之一,跟他學的時候,敲不對鼓點不讓吃飯。”72歲的界增林老人稱,那時候,每逢過年,學習敲鼓的人都來家拜年。他還記得,經常有外來村民聚集在村北的土崗上,手拿木棍敲樹來模仿敲鼓。
1970年出生的周海偉,與排鼓結緣40多年,現在是界家屯排鼓代表性傳承人。他常常將手指當作鼓槌對著桌子、板凳或門框敲打。“這是村里的一筆精神財富,也是我的愛好。”他說,現在條件好了,更得好好將其傳承下去。
歷史的腳步從未停下,界家屯的容貌歷經滄海桑田煥然一新,邢臺金融中心、邢臺銀行、泉城禮堂等地標性建筑物依村而建。界家屯村黨支部書記胡宏榮說,生活在變,村民對排鼓的感情一直都在。排鼓就如同界家屯人的魂,把村民凝聚在一起,想擂鼓的村民越來越多。
為積極響應“文化興市”戰略,使界家屯排鼓代代相傳,界家屯村目前已在積極申報非遺項目,村里還投資1.5萬元增添了鑼鼓鐃镲家什及服裝。同時,該村已開始編印《界家屯排鼓志》,系統地記錄界家屯排鼓起源、發展以及鼓譜、打法、人文故事、傳承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