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先進工作者、邢臺學院副教授武延生
本報記者 丁邵一
初夏,在邢臺學院實驗室里,48歲的副教授武延生正在分析最新一批酸棗仁樣本數據。剛剛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武延生,一直保持著“每天必到實驗室”的科研節奏。從青蔥學子到學科帶頭人,他用20年光陰在邢襄大地上書寫著科技興農的時代答卷。
酸棗仁是傳統中藥材,我市作為酸棗仁道地產區,有著300年以上的酸棗仁、酸棗汁加工歷史,《本草綱目》中有“順德府棗仁最佳”的記載。酸棗仁因其安神助眠功效,價格逐年攀升。
“一定要讓酸棗走出山野。”2005年碩士畢業選擇返鄉時,武延生暗自發誓。彼時的邢臺酸棗產業雖然坐擁道地藥材“邢棗仁”的美譽,卻面臨野生資源無序開發、栽培技術落后等困境。他與團隊成員一同踏遍太行山15個縣(市、區),采集上萬份樣本。寒來暑往,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至深夜,武延生最終選育出5個仁用、藥用酸棗良種,把畝產量從200千克提升至1500千克,使酸棗仁部分藥用物質含量超國標20%以上。
“想把酸棗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好品種只是開始?!蔽溲由f。此后,他帶領團隊在酸棗品種選育、栽培、促花增果、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和質量控制6個方面制定了29項省市標準,發表的專著《酸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也被多地農業農村局及企業作為培訓教材。
隨著酸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苗需求量大幅增加?!耙郧坝缈克釛棙涓蚍N棗核,要么只有兩成出芽率,要么浪費棗仁?!焙颖膘o心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經理柏青說,他們與武延生團隊探索應用“大棚溫室繁育酸棗苗新技術”,把發芽率提高到70%。從2022年開始,河北靜心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每年大棚繁育酸棗樹苗20萬株,除供應省內市場外,還銷往內蒙古、新疆和陜西等地。
5月3日,在信都區太子井鄉,棗農馮占良看著標準化種植園里一排排棗樹感慨:“武教授帶來的不光是技術,還有致富希望。”2023年,該鄉白家莊酸棗產業收入就突破1400萬元,從業人員年均收入達8.9萬元,是當地平均收入水平的3.6倍。走進省邢棗仁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精密儀器嗡鳴作響。這個由武延生主持的省級科研平臺,匯聚了30余位博士人才。他們開發的酸棗仁原漿、酸棗餅干等深加工產品已走進眾多京津冀商超。
“獲得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比缃瘢溲由龓ьI團隊攻關酸棗仁藥用物質生物合成分子機制、酸棗仁藥用物質提高預處理技術等難題,籌建全國范圍的酸棗種質資源圃。在太行山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里,武延生和他的團隊在用智慧與汗水澆灌著小酸棗的“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