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經濟帶來甜日子
本報記者 謝霄凌 通訊員 霍木榮 梁朋濤
5月29日清晨,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南和區賈宋鎮郄村的連棟大棚上。推開試驗棚的塑料簾,濕熱空氣中躍動的甜香撲面而來,藤蔓間垂墜的甜瓜泛著翡翠般的光澤。
郄村黨支部委員趙軍祥托著剛采摘的甜瓜,指尖輕叩瓜身發出清脆的響聲。在他身后,64個試驗品種的標牌整齊排列,記錄著這個“甜瓜實驗室”的育種歷程。
“我們邀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與專業的種業公司合作,通過對口感、品相、產量等指標進行綜合比較,最終從64個品種中篩選出兩到三個品種大面積種植。”趙軍祥說。
科技賦能讓傳統種植煥發新生。棚體升級更新后,這里的甜瓜“搶鮮”20天上市,由于糖度高、皮薄、清脆可口,具有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吸引了各地收購商紛至沓來。據悉,明年基地種植面積將突破500畝,畝產達1500公斤,畝均收入達1.8萬元。
從甜瓜田向南20公里,東三召鄉的果園里,采摘經濟正紅火。十余畝杏林綠意蔥蘢、生機盎然,色澤鮮亮、個大飽滿的杏掛滿枝頭。果園負責人王學鋒介紹,今年收成好,畝均產量達1200余公斤,通過發展休閑采摘,每畝收益5000元左右。
采摘游客左上龍踮腳摘下枝頭最紅的果子,咬開時,琥珀色的果肉滲出蜜汁:“現摘的杏子口感更新鮮。我準備下次帶家人也來品嘗一下。”
南和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韓微莉介紹,近年來,區里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開展甜瓜、杏、葡萄等特色種植,大力發展采摘、觀光等休閑農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區特色種植達15萬畝,帶動10萬余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