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肖杰文/圖
掃碼看視頻
“你瞧,那就是狗頭泉,聽說這個泉眼距離水面有40多米深呢!”6月1日上午,在百泉鴛水公園賞景休閑的一家五口,站在觀景臺上,指著眼前湖面上的石刻,和家人討論狗頭泉的前世今生。
公園里,平靜的湖面上,時有野鴨游過,發(fā)出陣陣“嘎嘎”聲。百泉鴛水公園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游玩,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波光粼粼的湖面,開闊的視野,來到這里,總是讓人心情舒暢,安閑自得。
稻花香里說豐年
狗頭泉位于百泉鴛水公園內(nèi),與黑龍泉串聯(lián)而成,歷史上,這片區(qū)域由十幾眼泉組成,泉水充沛,附近的村民都引用泉水灌溉農(nóng)田,魚蝦肥美稻米香。在百泉鴛水公園北門的牌坊上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地涌百泉開鹿郡,山連萬岫壯龍岡”,鹿郡即巨鹿郡,這是邢臺的古稱,龍岡即龍岡縣,這是邢臺主城區(qū)的古稱。對聯(lián)里描繪了百泉涌動的繁榮景象,展現(xiàn)了太行山的雄偉壯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狗頭泉附近的村民,其生活習慣和水密切相關(guān)。種水稻、燉酥魚、做蘆席,用泉水涌出時帶出來的細沙磨銀器,這些生活習慣,對于現(xiàn)在的人們來說,有些陌生和遙遠,但對祖輩、父輩來說,百泉水域澆灌的稻米,香氣撲鼻,拉到街巷售賣,格外受歡迎呢!
家住狗頭泉附近的村民,尤其是年過六旬的老年人,還掌握著種植水稻的技能,談起幾十年前附近農(nóng)人種水稻,他們打開了話匣子,爭先恐后地說道:“年輕時候種莊稼,一季小麥,一季水稻,夏天收麥時要搶時間把稻秧插進田里;秋天稻香時,又要緊鑼密鼓地種麥子。大米是稀罕物,能換不少玉米、紅薯,金貴著呢!”“狗頭泉澆灌的大米,香得很。明清時期,‘百泉大米’還作為貢品送往北京城呢!”
除了稻花香,魚蝦、蘆葦、蓮藕也是狗頭泉對附近村民的饋贈。數(shù)十年前,泉水里成群的河蝦,荷葉下潔白的藕段,隨風搖曳的蘆葦,都成為農(nóng)人飯桌上、生活中離不開的美食和生活用品。
每到農(nóng)歷十月,蘆葦成熟,狗頭泉一帶的農(nóng)人開始編葦席,用料講究的葦席賣相好,常被拉去山東、山西售賣。而略粗糙的葦席在農(nóng)家里用處也十分廣泛,或作為炕席鋪墊,既防潮又納涼;或作為儲糧用的囤席、苫蓋貨物用的苫墊席、包扎貨物用的包裝席、裝飾屋頂用的天花板席等,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品。
休閑娛樂好去處
百泉鴛水公園自開放以來,受到了諸多市民的青睞。與傳統(tǒng)北方公園景色不同,百泉鴛水公園內(nèi),“水景”成為園內(nèi)景色的一大亮點。
公園內(nèi),銀沙泉、狗頭泉、黑龍泉、鴛鴦泉、瓦罐泉等7處泉眼造型獨特,每一個泉眼背后都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和有趣的故事。
站在觀景平臺上,登高賞泉,360度遠觀公園美景,四周水域便是狗頭泉湖。狗頭泉的主泉眼深藏在湖底,無法像別的泉一樣肉眼可見,涌出的水形成一片清澈的湖泊,便是狗頭泉湖。
正在拍照打卡的一家五口,興高采烈地講述著他們對狗頭泉的記憶。其中42歲的王立勇曾是狗頭泉湖的“常客”,兒時的他常和三五好友相伴來這里游泳。游泳褲是在家里穿好的,來到湖邊,上衣褲子一脫,就從岸邊溜進湖水里,暢游起來。他笑著說:“我們都是在這片湖里學會游泳的,一到夏天,最盼著來這邊游泳,不玩到天黑,不舍得回家。”
在觀景臺上一覽湖景是百泉鴛水公園必打卡項目,另一個必去的項目就是邢臺泉文化體驗中心,這里是邢臺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的展示中心、邢臺泉文化的體驗中心,還是新時代生態(tài)保護的宣教科普基地。走進體驗中心,可以通過沙盤、視頻、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了解邢臺泉水的歷史文化。
家住冶金生活區(qū)的劉秀香和舞蹈隊的姐妹們從湖邊款款走過,她們在廣場上跳舞,盡情享受退休后的美好時光。劉秀香今年63歲,每天的生活十分豐富,上午幫女兒看孩子,下午和姐妹們遛彎,晚上則是一起跳廣場舞。她笑呵呵地說道:“這個公園景色美,我們每周都來跳舞、拍視頻,得了很多朋友的贊,等孫女長大了,我?guī)瞾磉@里玩。”
悠久歷史現(xiàn)內(nèi)涵
歷史上,狗頭泉湖由十幾個泉組成,水域面積曾達到10平方公里,故稱為“水海”。萬歷年間,當?shù)剜l(xiāng)紳修了條“澆花溝”,百姓稱之為溝頭泉,因邢臺發(fā)音“溝頭”“狗頭”相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溝頭泉”就被誤寫成“狗頭泉”,一直到如今。
而百泉鴛水一詞,更是能追溯到400年前,明末清初,邢臺人李京曾寫詩《百泉鴛水》。“鴛水”一詞,原是邢臺人思念家鄉(xiāng)的寄托,元朝人劉秉忠思鄉(xiāng)詩中就用鴛水來指代邢臺。七里河以北的狗頭泉湖和以南的百泉湖,就像鴛鴦鳥的兩個翅膀,中間的七里河就像鴛鴦鳥的脊背,因此稱為“百泉鴛水”。
來到百泉鴛水公園,無論是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正值中年的社會“頂梁柱”,還是古稀之年的長者,他們都深愛著這眼泉水、腳下的這片土地。
狗頭泉,承載著越來越多人的美好記憶。一旦走近它,邢臺人對家鄉(xiāng)又多了一分牽掛,添了一絲留戀。
邢臺網(wǎng)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quán)邢臺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