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民生連著民心。對于黨員領導干部來說,僅僅知道群眾的急難愁盼是什么還不夠,還要精準把握群眾需求,切實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古訓告訴我們,政策的溫度藏在百姓的屋檐下,治理的智慧源于市井的煙火中。深入基層調研就是校準政策與民意的“標尺”,更是檢驗黨員干部作風的“試金石”。
辦好民生事,前提是要細致了解群眾需求。巨鹿縣1600余名網格員作為“巨好辦”平臺的“深度用戶”,他們活躍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推動矛盾問題“立即辦”,延伸工作“觸角”;發現群眾取一服中藥需往返數十公里的問題后,我市鼓勵各中醫院依托縣域醫共體建設智慧共享中藥房,打造“基層開方、云端流轉、智能調劑、精準配送”全流程智慧服務體系。察群眾之需,解群眾之難,才能把民生事辦得更有效果。對群眾需求了解得越深入、越細致,拿出的辦法就越有針對性。
基層調研是“知實情”的根本路徑。政策好不好,要看群眾是皺眉還是點贊;決策準不準,要看基層是暢通還是梗阻。若不深入田間地頭,怎知“三農”問題的痛點在種植還是銷路?若不走進社區廣場,怎懂“一老一小”的需求是養老床位還是托育服務?若不駐足企業車間,怎曉中小微企業的困境是融資難還是用工荒?唯有“身入”基層、“心到”基層,才能把“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把“民聲”寫成“政策”。
基層調研是“守初心”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對黨員干部的要求。脫離基層的決策,如同無根之木;不了解民意的政策,終成空中樓閣。唯有“腳下沾泥土,心中有群眾”,才能把“人民至上”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進每一項政策。
基層調研,一頭連著“國之大者”,一頭系著“民之小事”。新時代新征程,唯有讓調研之風更盛、調研之效更實,才能讓政策更貼民心、治理更有溫度、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