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周林)立夏時節,位于市經開區的溝頭泉碧波蕩漾,泉水歡暢噴涌。湖內,翠綠的水竹芋在水中搖曳生姿,處處能望見覓食展翅的珍禽。
歷史上,邢臺水資源豐富,古人稱為“井方”之地(有水的地方)。然而,隨著農業、工業和生活等用水增加,地下水超采嚴重。
近年來,我市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打出了一套“節、管、調”并舉、“引、蓄、補”發力的組合拳,累計完成地下水壓減量8.8972億立方米,淺層和深層超采區地下水位已連續19個月實現同比回升。斷流近40年的百泉、溝頭泉等泉眼復涌,群眾記憶中“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美好景象記憶得到復現。
“節約用水,首在農業和工業。”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科科長孫自魁說,在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我市成功獲評“第十批國家節水型城市”,11個縣(市、區)被水利部評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建成114家節水型工業企業。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我市大力發展適水農業,累計實施高效節水灌溉256.44萬畝、季節性休耕282萬畝、旱作雨養種植41.06萬畝,超采區節水作物種植實現了全覆蓋。
鳥鳴啾啾、楊柳青青,小黃河河邊,市民們來這里散步遛彎、賞景觀魚。清淤泥、補清水、造景觀,讓小黃河變了樣。通過南水北調生態補水,清水補充到河道,水多了也清了。
既要“節流”,也要“開源”。除了加強治理以外,我市通過“引、蓄、補”發力,最大限度引用地表水,年均生態補水2.65億立方米,年均引調外來水量約6億立方米,新修建坑塘63座,擴挖整治較大坑塘69處,全市21條河道、144條渠道、271處坑塘全部有水。
今年,我市將深入推進全市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降低超采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強度,新增壓減地下水超采量0.2546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