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線聽泉聲》之野溝門水庫
守護碧水安瀾繪就太行青綠
邢臺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趙昊 通訊員 張雪霞 文/圖
掃碼看視頻
巍巍太行山,挺立天下脊,有了水,平添靈性,剛柔兼濟。俯視太行,一條條河流如同絲帶,奔流蜿蜒;一座座水庫依山傍水,碧波點點,匯聚于山水之間。
野溝門水庫緊依鳳凰山,也被稱為鳳凰湖。湖光瀲滟,煙波浩渺。澇時,抵御洪水侵襲;旱時,潤澤萬畝沃野。從建成之日起,這一庫安瀾,便惠澤太行泉城萬千百姓。
A
走現場綠水青山美如畫
5月10日,碧空萬里,沿邢和公路行至放甲鋪村西溝山梁,景色豁然開朗,青綠山水間處處皆景。遠眺,初夏的大山被綠色渲染得更為深沉。群山疊翠,清凈幽雅,潺潺溪水順山澗東流,增添幾許靈動。
臨近野溝門水庫,干燥的空氣頓覺清爽,翠綠的樹林環繞村落,蒼青的山巒橫臥水畔。平靜的水面上灑滿金燦燦的陽光,微風拂過,吹起層層漣漪。幾只野鴨悠然戲水,大魚時而躍出水面,發出“噗通”聲響。橫跨水庫之上的野河橋,橋墩沒于湖水中,一排半弧形橋拱支撐著大橋,水天一色,一碧萬頃。藍天、青山、石橋……倒映在湖中,風景如詩、如畫。
野溝門水庫西側,急湍的河水翻滾著、激蕩著順將軍墓川一路東來,將河床中的鵝卵石打磨得光滑圓潤,汩汩流水匯入野溝門水庫;水庫北側是宋家莊川,也有河水嘩啦啦跌宕奔流、匯聚于此。得到兩川河水日夜不停地補給,野溝門水庫才得以碧波永駐。
野溝門水庫的美,在不同人眼中也不盡相同。美術愛好者喜歡描繪它神韻天成的風姿,詩歌愛好者喜歡歌頌它的秀麗與遼闊,而在攝影愛好者鄭立明眼中,野溝門水庫是多樣的:“我喜歡用鏡頭收錄眼前的美景,那動人的光線、開闊的湖面與浩渺的遠山、清晨的朝陽與傍晚的余暉、雨后初晴的云霧、飛鳥與綠茵野花……水庫就在那兒,它卻總能給人提供萬千美景。”
B
憶當年肩挑背扛建水庫
太行泉城自古多水。曾經,將軍墓川與宋家莊川流經此處,形成了一汪天然小湖泊,遠不如現今水庫的規模。興修這座水庫,耗費十年之久。
“我小時候,這里就是一片水溝,雨水大了湖面就大,沒有雨水了,湖里也存不了啥水。”前河岔村75歲的霍保祥回憶說,“當時,邢臺山區沿河地帶村民不愁用水,但離河道偏遠點的地方,就要‘看天吃飯’了。在1966年,政府決定開工建水庫。”
“那個時候還是生產隊,掙工分花糧票,全縣生產隊輪流來修建水庫。你打聽吧,70歲以上的老邢臺縣人,準都來修過野溝門水庫。”霍保祥說。
當時機械化不發達,山區經濟條件又不好,水庫修建主要靠人力,是成千上萬的人一锨一锨挖出來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拉運大石頭,我們三四個人分配一輛四輪木制排子車,徒步兩三公里才能拉回來幾塊,建這座水庫需要成千上萬塊,可是費老勁了。”霍保祥一邊說一邊挽起褲腿,左腿小腿肚上一塊明顯的疤痕,就是一次搬運石塊時不小心脫手留下的“痕跡”。
73歲的霍永發仍記得當時掄大錘打釬、打炮眼的情形。“那時候我十六七歲,跟著爹娘一起去建水庫掙工分。大家情緒高漲,都盼望著水庫建成后,吃水、澆地就不用愁了。”霍永發說。也如他們所盼,水庫建成后,惠澤邢襄上萬村民,有效緩解了縣域村民吃水緊張、灌溉難的問題。
C
探來歷防洪灌溉護平安
站在野溝門水庫大壩上,一湖碧波被這273米長的壩體完整的“保護”了起來。水庫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壩上忙碌,檢測水位、巡視水庫,日復一日全力守護著水庫安全。
根據《邢臺縣水利志》記載:“野溝門水庫位于南浬河支流,沙河上游,在將軍墓川與宋家莊川匯流處野河下游。壩址在原野溝門村南,故稱‘野溝門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養殖、旅游、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工程包括攔河大壩、泄洪洞、發電站等。”
信都區水務局野溝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劉書軍介紹,野溝門水庫于1966年開工建設,1976年攔洪,1986年竣工驗收,1988年完成全部遺留工程。2009年—2010年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總庫容50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880萬立方米。可灌溉土地12萬畝,受益村莊200多個。
潺潺渠水通過鳳凰山隧洞鉆出鳳凰山,由總干渠、北干渠和自然河床分別流入羊臥灣水庫和東川口水庫,沿途穿過21個隧洞、23個渡槽、上百個涵洞,游龍似的串起座座塘壩,奔向嶺東大片沃野,形成了一個“庫、渠、池塘連成線,井渠配套治干旱”的灌溉網。
“野溝門水庫的存在,讓我們能及時準確掌握水情,科學調度控制庫水,最大限度減少洪澇災害。”劉書軍說。
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水庫的“功勞”:1996年8月,經水庫攔洪調節,削減洪峰達30.8%;2000年7月3日—6日,經水庫攔洪調節,削減洪峰達24%;2016年7月19日,調節洪水量達1.43億立方米,削減洪峰25.8%。野溝門水庫的存在,極大地調節減輕了下游的洪澇災害。
D
看未來碧水流處惠民生
一潭湖水,關乎民生萬千。
從野溝門水庫涓涓東去的渠水,不僅為村民飲水、灌溉提供了保障,還給沿線村莊帶來旅游發展新機遇。
古老的前河岔村坐落于野溝門水庫下游,河水通過鳳凰山隧洞流經村中。村委會利用水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在村內建設起太行野河灣旅游項目,集游、樂、宿、食等多方位元素為一體,打造區域全鏈條觀光旅游帶。同時利用鳳凰山隧洞的天然洞穴奇觀和豐富的水資源,開展了隧洞漂流,吸引游客觀光游玩。
“經技術部門檢測,野溝門水庫的原水水質多年來一直保持國家Ⅱ類水質標準。我們將繼續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巡查管理,進一步鞏固源頭管護措施,高質量高標準守護水庫的平安。”劉書軍說。當前的野溝門水庫山清水秀、環境宜人,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人沿岸邊行,勝似畫中游。水清、岸綠、人和的野溝門水庫,繪就邢襄大地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底色。未來,野溝門水庫必將給沿岸百姓帶來更多的生態福祉,守護、惠澤美麗的太行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