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規上企業兩化融合、上云實現全覆蓋,在特色產業集群推廣“共享智造”
智改數轉,助企跑出降本增效“加速度”
圖為數字化共享車間。(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郭文靜
輸入指令,焊接機機械臂便自動舞動起來。焊絲在臂端燃起火花,弧光閃爍,兩塊原本獨立的型材慢慢融合在一起。機械臂又穩又準,幾乎看不見焊痕。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卻是市經開區河北新瓏智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智改數轉的生動詮釋。
“眼下,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推動企業降本、增效、提質、擴綠的關鍵一招。”日前,市工信局信息產業與兩化融合科科長王皇說。
加速數實融合、推進智能化技改、“聯”上工業互聯網……在邢臺,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造轉型。
通過數據觀察,更容易感知智改數轉帶來的降本增效成效。智能設備和“5G+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新瓏智控生產效能提升50%、成本下降15%。晶澳科技寧晉智造基地通過生產自動化改造和引入工業互聯網智能管理系統,單條生產線節省人工50%以上,生產效率較上一代車間提升300%。而且,一趟不用跑,只需遠程輕點鼠標,工作人員就可獲取光伏電池制造全流程信息。
伴隨成效凸顯,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的意愿不斷攀升。今年以來,工信部門更是主動靠前服務,積極就“改什么”“怎么改”等“關卡”把脈支招,幫助企業“敢轉”“會轉”。
截至目前,全市規上企業兩化融合、上云實現全覆蓋。今年全市企業上云數量累計新增798家,超年度計劃298家,總數達7485家。此外,我市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由2021年的54.7、2022年的57.2,提升到2023年的59.4,實現“三連增”。生產設備數字化率位居全省第一,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比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均位居全省第二。
智改數轉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圍繞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規模小、資源少、抗風險能力差等成長瓶頸,我市變痛點為發力點,聚焦特色產業集群推廣“共享智造”,推動集群加快智改數轉。
日前,省工信廳發布的11個特色產業集群“共享智造”案例中,4個來自邢臺。其中,在清河羊絨及制品產業集群,通過共享“一線成型”電腦橫機,清河國際羊絨高端針織產業園實現小批量、多品種、快反應的柔性生產,滿足市場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在寧晉電線電纜產業集群,建起歐達、優唯兩個輻照加工共享車間,本地上百家企業直接受益……
在“共享智造”典型案例示范帶動下,一個個“園中園”相繼開建,“共享智造”模式加速應用。目前,富康(沙河)工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裝備制造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基本達到使用標準,二期正在加速推進。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園區企業共享表面處理這一關鍵工序。“今后,園區企業在生產車間加工完緊固件、異形件半成品后,就可到‘鄰居’工藝配套車間共享工廠進行表面處理。從自動電鍍生產線一端進入,再從另一端移動出來時,即可完成‘變身’。”項目負責人康志奎告訴記者。這樣一來,不僅極大節省了運轉費用、減少了周轉時間,還實現企業生產加工與工藝配套無縫銜接,有助于促進沙河市高端緊固件及裝備制造等產業延鏈補鏈。
“通過制造能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共享,可以幫助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進一步降本增效、健康快速可持續成長。同時,增強產業鏈韌性,使產業集聚‘葡萄串’效應不斷顯現。”市工信局中小企業科科長劉會芳介紹道。